迷雾小说

字:
关灯 护眼
迷雾小说 >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> 第390章 徐允恭的见闻

第390章 徐允恭的见闻

第390章 徐允恭的见闻 (第1/2页)

将工作交接好,徐允恭踏上了返回洛阳的道路。
  
  辽东(黑)还是太荒凉了,普遍都是原始状态,很远才有一个村镇。
  
  这也导致秩序比较混乱,走个十里八里就能遇到一伙儿收保护费的路霸。
  
  得知徐允恭的身份,他们也只是客客气气的把人送走,没有丝毫的害怕。
  
  而徐允恭也没有试图将他们送官之类的。
  
  这些路霸是收了保护费,但也确实维护了这一段路的安全。
  
  说的难听点,没有他们的存在,这一块儿出了事儿,衙门都不知道找谁来负责。
  
  有了他们,出事儿了衙门可以直接找他们的麻烦。
  
  这就是辽东的普遍现状,人烟过于稀少,朝廷也没有太好的办法。
  
  只有城池附近,人口密集开发的比较好,朝廷力量能管理的到,才没有这些人的生存空间。
  
  等进入辽西(吉)地界,情况就好了许多。
  
  几条主干道贯通全省主要府县,交通比辽东好了太多。
  
  人口也稠密了许多,村镇的密度远高于辽东。
  
  村镇周围都是整整齐齐的田地,时不时的还能看到几块稻田。
  
  徐允恭知道,这些都是试验田。
  
  将生长周期短的占城稻和江南稻,与东北的渤海稻杂交。
  
  尝试培育出生长周期短、口感好、产量高的新稻种。
  
  这个项目是当年刚拿下辽东的时候,陈景恪弄的,这些年他也一直都在关注。
  
  知道是自家兄弟弄的,徐允恭自然多留了一份心,就先去稻田里看了看。
  
  只不过这会儿还没到插秧的时间,什么都没看到。
  
  他又特意跑到当地的研究室打探情况。
  
  得知是代表陈景恪过来的,研究室的老农非常热情,拉着他参观了育苗室。
  
  还给他讲了经验成果。
  
  经过五年的建设,稻种研究室也有了一套自己的经验流程。
  
  从选种到育苗,再到插秧、收获等等,都有详细的步骤。
  
  同时,整个东北地区的几家研究室,也加强了交流机制。
  
  比如,每到冬天都会聚在一起开会,互相交流经验。
  
  还会把自己培育出来比较优良的稻种互相交换。
  
  当然了,他们培育的杂交水稻,还是比较原始的自然杂交。
  
  和袁老他们的杂交水稻,在技术上完全不是一回事儿,产量也不是一個量级。
  
  唯一的好处就是,一旦培育成功稻种不会退化。
  
  可以自己留种一代代种植。
  
  宋朝的时候,就通过这种技术,把占城稻和江南原生水稻杂交,培育出了生产周期短产量高的稻种。
  
  南宋能以那么点土地,养活八千多万人,新稻种居功至伟。
  
  现在,陈景恪组建的这些实验室,采用的就是这种原始育种办法。
  
  如此几年下来,成果还是不错的,已经有了几种表现不错的稻种。
  
  产量最高的一种,种在黑土地上,精细化照顾,可达到亩产四百斤。
  
  普通种植,也能有三百斤左右的产量。
  
  (明清时期,水稻亩产达到了四百斤,是古代巅峰。)
  
  比起南方的水稻,这个产量都算是偏高了。
  
  不过南方最少一年两熟,而东北只能一年一熟,算总产量依然是不如南方。
  
  但对于东北本地来说,这个产量完全足够了。
  
  现在他们要做的,是从这几个稻种中,筛选出性状最稳定的。
  
  “到那个时候,咱们这苦寒之地,就能变成粮仓了。”
  
  听到这个消息,徐允恭非常兴奋。
  
  在辽东生活了这么久,他太清楚这里不稳定的原因了。
  
  不是因为部族众多,也不是因为苦寒,而是生产不出足够的粮食。
  
  这里部族多,但实力弱,真打起来不是大明的对手。
  
  他们的优势就是拖,将大明的后勤拖垮。
  
  只要大明能在这里建立稳定的据点,这些部族掀不起风浪。
  
  至于苦寒?
  
  东北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,还有棉花,足够百姓有一套冬衣。
  
  且东北最不缺的就是林业资源,足够百姓的火炕燃烧一整个冬天。
  
  真要说过冬,北方的舒适是南方人想象不到的。
  
  当然了,前提是要有火炕之类的取暖设备。
  
  当年渤海国和高句丽,都能在这里建立稳定的秩序,难道汉人就不行了吗?
  
  可以说,这里的自然环境并不是阻碍。
  
  真正阻碍汉人在这里生存,建立稳定秩序的,是缺少一种适应当地又高产的粮食作物。
  
  解决了这一点,就可以迁徙汉人百姓,可以建立村镇城池。
  
  有了这些据点,就可以慢慢开发周边,同化本地的部族。
  
  没有人喜欢朝不保夕的生活,靠种地就能填饱肚子,没有哪个部族愿意流浪。
  
  大明给他们划分土地,提供农具种子,还有几个部族愿意生活在深山老林里的?
  
  只要他们固定下来,就有了同化他们的条件。
  
  可以说,想要实现对辽东的有效统治,单纯靠武力是无法做到的。
  
  粮食才是首要问题。
  
  正因为明白这一点,徐允恭才更加的佩服陈景恪。
  
  刚打下辽东,别人还沉浸在欢喜之中的时候,他已经开始布局研究稻种。
  
  当初很多人都不以为然……准确说是所有人都不以为然。
  
  就连徐允恭自己,都觉得毫无意义。
  
  大明百废待兴,到处都需要人手,怎么能把宝贵资源浪费在这里呢。
  
  是陈景恪一力坚持,才把这个项目推行了下来。
  
  现在,事实再一次证明,他的决定是多么的正确。
  
  他就好像是提前知道了结果一样,一出手就直指最正确的那个答案。
  
  高瞻远瞩这句话真的是说了不知道多少遍,但知道了他的布局,还是让人忍不住想一遍又一遍去说。
  
  考察过水稻研究室,带着满满的资料,徐允恭再次踏上了归途。
  
  越靠近中原,人口就越密集,也就越繁华。
  
  到了辽宁行省的时候,这里除了气候比较寒冷,论人气已经与中原的偏远地区差不多了。
  
  尤其是几个交通要道所在,说一声繁华都不为过。
  
  这让徐允恭对东北的未来充满了信心。
  
  就如南方一般,唐朝时期江南还是贫瘠之地,到了南宋时期就成为经济中心了。
  
  而现在,就连流放犯人的岭南,都变得繁华起来。
  
  总有一天,大明也能将东北变成繁华之地。
  
  一路继续走,很快就到了北平。
  
  然后他就被这里的繁华给震惊了。
  
  百姓安居乐业,大街上行人不绝,时不时就能看到一队商旅走过。
  
  如果不说这里是北平,他几以为到了江南重镇。
  
  作为小舅子,他对朱棣颇为关注。
  
  在确定去天竺建立封国之后,朝廷解开了对朱棣的限制,允许他发展自己的力量。
  
  这几年燕王府的实力爆炸式增长。
  
  
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我的恐怖猛鬼楼 夏日赞歌 剑道第一棺 为了长生,我挖自家祖坟 修行,从变成反派开始 谁与争锋 最强末日系统 三国之无赖兵王 了不起的盖慈比 仙尊天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