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八章:文若,孤之子房也! (第2/2页)
颍川荀氏的荀,也就是与太子定下婚约的荀氏。
荀彧虽然并非荀爽之子,但亦是荀氏族中青年俊杰。两汉以来,外戚历来是受重用和信任的,面对这样一名“王佐之才”,素来以“敬贤爱士”闻名的太子殿下又岂能放过呢?
想到这里,阴修不免有些羡慕荀彧了,他的这个郡主簿估计马上就会被太子调入太子府了。
刘辩没有关注阴修的想法,而是转头看向了荀彧。
面如冠玉,唇若抹朱,举手投足间天生般自带着一种儒雅气质。
“文若气度非凡,当真是‘陌上人如玉,君子世无双’。”
荀彧微微一怔,太子这评价似乎有些过了,虽不似“王佐之才”那般评价他的才干,可这句评价的效果,恐怕会远超已然被世家豪门用滥的“王佐之才”。
一旁的荀爽见荀彧还在发愣,虽然有些嫉妒太子将如此评价给了荀彧这个旁支,但还是替荀彧开口道:“文若还不谢殿下赐言?”
身为古文学派的士人领袖,荀爽太清楚太子殿下这一句评价对荀彧究竟有着怎样的好处。
以貌取人之事终究是不可避免的,就连孔子都免不了“失之子羽”,又何况是他们?
凡为官者,不说相貌堂堂,但绝不能相貌丑陋,而若是有貌美之人入仕,也会被优先提拔。
况且如此佳句,将荀彧的外貌和品性都上升到了“世无双”的高度,即便荀彧才干平平,凭此一言也足以令荀彧名留青史,颍川荀氏也是与有荣焉。
被荀爽轻轻推了推的荀彧这才回过神来,不过今年方才加冠的荀彧还没有日后那位“荀令君”的心性,被太子如此褒赞不免心中激动。
说到底,如今的他只是个声名不佳的小人物,本身并非颍川荀氏中受重视之人,“王佐之才”也是世家豪门养望时惯用的评价词,再加上他娶了中常侍唐衡之女,若非颍川荀氏的出身,他就要自绝于士林了。
正是少年多愁且没落之时,太子的褒美之词简直就是雪中送炭,如此厚恩,怎能不令人发自肺腑地感激呢?
不过,太子为他养望,难道就是让他感激一下的吗?
“臣多谢太子!”
荀彧离席来到堂中央,余光瞥了荀爽一眼,旋即跪伏于地,向太子行了一个大礼。
荀爽眼中厉色一闪而过,因为荀彧所行之礼并非是寻常的臣子拜见君主的礼节,而是表示臣服之礼。
这让荀爽很不高兴。
他是支持太子的,也是希望颍川荀氏向太子靠拢为太子效力的,但不应该是荀彧自己主动向太子投效。
荀爽本来不打算随军的,但想到太子要途径颍川郡,便也一同来到了此地,打算令族中子弟在他这位荀氏家主的号召下,值此“国难”之时投效太子。
是的,一切都要建立在他这位荀氏家主的号召下,而荀彧这般自作主张的举动,分明是在挑战他在荀氏一族的主权!
这是在记恨自己当年逼迫他娶了宦官之女来保全家族?
“诶,文若这是作甚?”
刘辩注意到了他和荀爽之间隐晦的眼神沟通,旋即愈发对荀彧的态度感到满意。
将欲取之,必先予之,你得到了你需要的东西,自然也要回报孤。
很显然,荀彧这样的聪明人是懂得这个道理的,那刘辩也不介意继续为荀彧洗白因为娶了宦官之女而狼藉的声名。
至于他和荀爽之间的龃龉,刘辩不仅不介意,反而要拍手叫好。
世家豪门嘛,那么团结作甚?
哪怕荀爽将来会是他的老丈人,他依旧会很乐于见到颍川荀氏分裂成几块,内部为了争夺主家之名而斗得头破血流。
到时候,他就可以作为裁判下场了。
刘辩离席亲自扶起荀彧,亲热拉着荀彧与他同席而坐,与荀彧谈论如何于战后安定民生清剿盗匪。
荀彧侃侃而言,丝毫没有因为被首次被刘辩这位大汉帝国如今的掌权者问策的紧张。
良久,刘辩轻抚荀彧手,感慨道:“文若,孤之子房也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