迷雾小说

字:
关灯 护眼
迷雾小说 > 扼元 > 第一千零五十四章 巴格达(完)

第一千零五十四章 巴格达(完)

第一千零五十四章 巴格达(完) (第1/2页)

蒙古人先到,这却不妙了。
  
  好几名官员俱都吃惊。最近数月,使团漂泊大洋之上,与外界隔绝,但去年年中出发的时候,都知道朝廷正紧锣密鼓地组建大军,意图再一次深蹈瀚海,打击蒙古军的残余势力。
  
  这可不是件容易事。虽说蒙古人入侵汉地连遭惨败,导致在广袤草原上的影响力急剧衰退,但成吉思汗西征时营建的庞大帝国并未坍塌。由于蒙古军所到之处彻底的屠杀、摧毁和汲取,在他们的控制范围内,无数人民失去了统治者和贵族,也就失去了集结为整体的能力,短期内几乎无法出现能与蒙古人抗衡的力量。
  
  而黄金家族的残余成员们便利用这一局面,向迈入漠北的汉儿展开持续反击,几乎每天都造成流血伤亡,进而引发了多起屯垦百姓的逃亡事件。为此朝廷连番出兵讨伐,为此消耗的财力巨大,引起朝堂持续争论。
  
  使团之所以远赴巴格达,也有个隐藏的意图,便是仿照汉时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的故技,与阿拉伯人协调共同压制蒙古的策略。
  
  但此意图的优先级远比商贸合作为低,因为两国相隔数万里,就算用最好的船只、最出色的水手,也得两年才能打个来回。任谁都知道,两家想在军事上协同合作,几乎不可能实现。
  
  何况自从抵达阿拉伯境内,使团成员便看到各处兵荒马乱,军阀林立。在元好问看来,这样一个衰弱的大国,正好便于大周在背后操纵,发挥他们贸易转运的长处。至于军事上,如此分崩离析的局面,怎么去和蒙古人斗?元好问早就决定,在谈判国是的时候,绝口不提蒙古了。
  
  奈何他不想提,蒙古人却先上了门!
  
  “他们倒也聪明,知道什么对他们重要。”元好问忍不住叹气。
  
  以疆域而论,蒙古人的地盘依然广大,但这些地盘上的产出却极其有限。殊少手工业者,商路也大都断绝,这都是蒙古军征伐导致的。如果他们时间充裕,还可以慢慢收拢匠人,恢复贸易。但他们没有时间,与中原王朝的战争一刻不停,以大周的财力,尚且周转艰难,何况蒙古?
  
  就算光脚不怕穿鞋的,大周投十分力气,蒙古人只需用一分力气应对,战争也迫使他们不断加强压榨的力度,把万里疆域内的每个人都当做战场上的耗材。可再廉价的耗材,也需要军饷和赏赐,需要配备武装,这都是极耗钱的。
  
  所以这几年来阿拉伯人承受的外界军事压力陡增,便是因为蒙古军把阿拉伯境内的各路埃米尔当作肥肉,拿着这些军阀的钱,支撑在河中等地的拉锯。可年复一年下来,军阀们的家产毕竟有限,而大周军队而脚步则步步紧逼,迫使蒙古人把目光转向哈里发所在的巴格达城。这座城池坐拥整个帝国积累上百年的无穷财富,蒙古人的使团来此唯一的目的,就是勒索。
  
  元好问能够想象出蒙古人的勒索手段,无非以军事滋扰为先导,然后指责阿拉伯人与蒙古的敌人往来,等于和蒙古为敌。使团一行此时入城,便正好给了蒙古人口实。而使团得到的待遇,说明哈里发和身边的权臣、近臣们,已经吃不住蒙古人的压力,开始与大周切割。甚至打算从汉商手里抢出给蒙古人的钱财。
  
  可这有什么用呢?狼要吃绵羊,难道会因为绵羊的态度好些,就少吃一口?绵羊把一只兔子奉献给狼,难道自家就能安全?何况,那兔子自有利齿獠牙,并非人畜无害,只是绵羊不晓得罢了。在兔子眼里,绵羊的一举一动并没有多大的威胁,这头羊实在太老也虚弱了。
  
  或许蒙古人造成的军事压力实在太大,可阿拉伯君臣昏眛至此,焉有不亡国的道理?元好问叹了口气,转向史天泽道:“润甫,事急矣!你得抓紧时间准备,今晚就发讯号!”
  
  到了晚间天色暗沉时候,永恒宫的重重宫禁之内,慢悠悠升起了一个怪模怪样的巨大玩意儿。那玩意儿有三五丈高,通体滚圆,其上隐约透光,显出表面五彩斑斓的纹样,底部开了个小口,有个吊篮托举着一座熊熊喷火的炉子,晃晃荡荡挂着。
  
  宫殿内外,乃至底格里斯河对岸的一座座高塔上,都有人望见了这东西。随即消息一传十十传百,许多人奔上街头眺望,或者在自家院落里仰首观瞧。随着这圆球越升越高,惊呼者有之,惊恐者有之,惊喜者亦有之。
  
  巴格达西南面的库法门附近,是城里规模最大的市场之一,而且汉人商贾的数量极多。
  
  按照阿拉伯人流传久远的习惯,名义上管理市场的是一位乌理玛学者,但这个学者只负责处断市场内的各种商业纠纷,并不参与日常的琐碎事务。具体承担职责的,是受到哈里发宫廷信任的两个呼罗珊人。两个呼罗珊人手底下有二十几个突厥卫兵,还有个聘请来的汉人通译。
  
  近世以来,历任哈里发多用呼罗珊近臣为驾下猛犬,对抗阿拉伯贵族。这两个呼罗珊人地位低微,只是区区卡页德,但专门代表哈里发监控市场运行,确保哈里发该得的好处不少,另外自己也能吃得膘肥体壮。
  
  众所周知,猛犬吃得太饱,就会失去狩猎的能力。这两个呼罗珊人早在去年,就已经专心于享乐,沉溺于众多豪商指缝里溜出的金玉珍玩。所以实际上整个市场已经成了商人们自治的场所。
  
  在巴格达讨生活的汉商很多。光是库法门外的市场,算上商队的护卫、来巴格达长见识的水手等等,多时能有上万人,少的时候,也常驻着四五千人,这还得剔除汉商在本地的合作伙伴和雇佣人手。在东南北三面的呼罗珊门、巴士拉门和叙利亚门附近,几个较小的市场也驻有汉商。
  
  汉商们以乡里乡亲为纽带,在集市里建造了规模大小不一的公所和商会,再以公所和商会的常任首领共同议定事务。
  
  这就使得两个呼罗珊官员本该驻扎的地方,反而门庭冷落。本该驻扎此地的突厥卫兵们,也早都各回各家。只剩下那个年纪老迈的汉人通译时常到官邸看看。
  
  这个通译姓赵。赵老伯年近六十,身体不似早年壮健,因为手脚关节受多了海上风寒,老来风湿骨痛,走路一瘸一拐,胳膊不大抬得起来,他的右手残疾,手腕上原本装着一支铁钩。后来嫌弃铁钩太重,不得不换成了软木雕刻的假手。
  
  能吃上阿拉伯人的官饭,这老伯当然也不是简单人物,据说早年在大周军中颇有资历,见过很多大人物的,只不过后来年纪大了,又不愿受拘束,才停留在巴格达。其实在此生活的汉人商队,哪有不尊敬他的,逢年过节的孝敬从来不少,他要过几年舒坦日子,那是易如反掌。
  
  但他每天还是拄着拐杖,弯腰弓背地巡行市场,到处关心。毕竟他有个官面上的身份,和阿拉伯人打交道容易,办不了大事,却能替人解决些鸡毛蒜皮的小难题。
  
  赵老伯这么辛苦,集市里就有人看不过眼,常劝他老人家歇着点。连带着赵老伯的两个儿子也受非议:“你们做儿子的有手有脚,又不是没有饭吃,就天天看着老父亲操劳?倒是劝着他一点啊!”
  
  按照汉人早年的习惯,一般很少会带着家眷出海。但随着商路越来越长、大周的海上疆域越来越大,途中耗时动辄以年计,很多吃海上饭的人又有钱有身份,在哪里都是上等人。所以在海外置办家产、娶妻生子、开枝散叶,这两年已经蔚然成风。
  
  赵老伯在山东老家有个儿子继承宗祧,跟在身边两个儿子都是海外出生的,因为母亲的血统与汉人不同,两个儿子一个发色微红,名叫赵炎,一个发色淡金,名叫赵黄。两个儿子今年都不满二十,但是自幼跑海,见识和本事都不差,听说还受过大周海军的训练。
  
  赵老伯自家退下来了,便让两个儿子也莫要再出海,陪在自己身边。如今赵炎在集市的护卫队里做个队副,赵黄则新盘下了一座铁匠铺子。
  
  
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我的恐怖猛鬼楼 夏日赞歌 剑道第一棺 为了长生,我挖自家祖坟 修行,从变成反派开始 谁与争锋 最强末日系统 三国之无赖兵王 了不起的盖慈比 仙尊天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