迷雾小说

字:
关灯 护眼
迷雾小说 > 红楼从辽东开始 > 第三百九十四章 兴学之道

第三百九十四章 兴学之道

第三百九十四章 兴学之道 (第1/2页)

在利益上的事,没有对错,只有得失。
  
  自家百姓的利益,唐清安当然要放在心上,虽然没有明言,只一句反问,就能做到让韩明琏明白该如何做。
  
  此人和他身后的盟友李适,野心勃勃,如果不是镇江边的金江军,早就已经作乱。
  
  作为一个明聪的勋臣,此人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的选择。
  
  队伍重新动了起来。
  
  因为这件小插曲,唐清安没有坐回去,而是出神的望着窗外,藩国境内的景物。
  
  映入眼帘的景色,和鸭绿江那边的镇江,并没有什么差别。
  
  “比起日本,我从来没有顾忌过朝鲜。”
  
  唐清安叹了一声,缩了回来,重新坐正后,向陶杰感叹道。
  
  “将军为何有此言?”
  
  朝鲜人口虽然不如日本,但在大周的众多藩国中,也算是独一份的,听闻将军的话,陶杰感到诧异。
  
  “两班勋臣不改变,朝鲜的贱民和野民会越来越多,空有人口而无利于国力。”
  
  原来如此。
  
  陶杰以为自己明白了,看到陶杰的样子,唐清安知道他并没有完全明白。
  
  无论朝鲜国主如何变,两班勋臣何派当权。
  
  五家作统法,纸牌法,贱民法……
  
  这些以法度成为体系的剥削,不以个人的意志而改变。
  
  数十年后。
  
  仅朝鲜东南部的庆尚道,饥民就到达数十万,在那一年中,根据史料记载,藩国只一年的时间,就饿死了一百万人。
  
  而那时候的朝鲜,并没有遭受战乱,已经和平了多年。
  
  唐清安为这些百姓感到悲哀。
  
  为了解救这无数的百姓,唐清安有同情心,也伸出了援手,支持百姓迎娶之事。
  
  尽了一份道义,回报两国的宗藩情谊。
  
  自己力有未逮。
  
  他不是藩国的国主,不可能在藩国发动变化,名不正言不顺,不会得到藩国国内的支持,反而会反对他。
  
  “藩国弱,所以两班也弱。”
  
  唐清安指了指窗外,穿着丝绸,坐着轿子的两班人士,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样。
  
  “别看他们在自家百姓面前,表现的强硬,在藩国国内,对国外的德川幕府叫嚣的厉害。
  
  但是真当直面外敌的时候,却态度软弱。”
  
  对于此事,陶杰有所了解,他还和日本驻朝鲜的使者接触数次。
  
  德川幕府建立后,派使者到朝鲜。
  
  两班勋臣斥责,反对等等,声音巨大,群情愤慨,但是对德川幕府的使者,驻扎国内,并没有实际性的动作。
  
  包括通商等等。
  
  德川幕府的使者未至之前,不接触,驱逐,警惕,不许通商等等声音。
  
  当使者抵达后。
  
  不久。
  
  幕府将军的目的,皆达成了。
  
  朝鲜的百姓无数,有勇气对抗倭寇入侵,敢痛骂德川幕府的使者,让其胆怯不敢踏出门。
  
  而两班勋臣,心中却对幕府报有恐惧之心。
  
  “所以未来攻伐日本之事,我们不可直接明言,让两班勋臣知晓,否则必定引起他们的恐慌,畏惧之下,做出各种推诿的事情。”
  
  “难道不拉上朝鲜吗?”
  
  陶杰反问道。
  
  唐清安摇了摇头。
  
  他从来不做亏本的买卖,自家百姓要吃苦的时候,必定会拉上周边所有人一起吃苦。
  
  “直接透漏给两班反而不美,唯缓缓引导和利诱,让其逐步跟上我们的脚步。
  
  当他们没了后路,在把事情揭开,让他们无法回头。
  
  此计划繁琐,想要达成目的,需要心思缜密的人,遍观金江镇,唯你才能担此大任啊。”
  
  听完将军的夸赞,陶杰并没有得意。
  
  他虽然自傲,却不是自大。
  
  自己在朝鲜国内事事顺利,仿佛把两班玩弄于鼓掌之间,但如果真以为对方是傻子,那其实自己才是傻子。
  
  将军把他的想法说的很详细,自己也听明白了。
  
  对于将军交代下来的任务,自己也有信心完成。
  
  不是因为朝鲜两班勋臣傻,其中很多人都会看穿将军的意图,但是看穿了又怎么样呢。
  
  老西派的金瑬,少西派的李贵这些当权派,沈器远,李德仁这些地方派。
  
  就连半个傀儡的李倧。
  
  他们都是聪明人。
  
  按照将军的计划推动,用不了多久,这些人皆能猜到将军的首尾。
  
  但是。
  
  面对他们内部的纷争,外部金江镇的强大,他们就算猜透了,又能如何对抗呢。
  
  灭一国难,灭一家易。
  
  而偏偏一国,被这些家族掌控。
  
  享受百姓们的供养,必定要承担责任,两班和百姓不同,必须家大于国。
  
  如果两班中有人能以国家为重的觉悟,那么朝鲜也不会有如此的局面。
  
  所以,合该被金江镇控制。
  
  在鸭绿江边,陶杰还有两班勋臣,告别了平辽侯。
  
  正如平辽侯之言,在战事未决之前,一切以战事为重,话中的意思两班勋臣都明白了。
  
  所以对于平辽侯的要求,朝鲜国内的各派勋臣,都为此努力,以争取对方的支持,至少不反对。
  
  以便他们各自日后的大事。
  
  离开了朝鲜后,行军的队伍,气氛就很压抑,因为被团团簇拥保护的那辆四轮马车。
  
  “林推官,将军请你去见他。”
  
  一名骑手突然寻来,在队伍中找到林如海。
  
  林如海闻言,不敢怠慢,跟着骑手来到队伍的中间,将军所乘坐的马车。
  
  车厢中。
  
  林如海坐定,看到将军的身侧有一本书籍,余光一扫,依稀看到书面的芝峰二字。
  
  还有余字,被将军的衣角挡住。
  
  芝峰。
  
  林如海默默的回忆,有关此二字的书籍。
  
  “异国人笔下的大周,读来倒是让人新奇,有种别样的收获。”
  
  唐清安笑道。
  
  将军一开口,林如海就醒悟。
  
  难怪自己竟然一时间想不出这本书,原来是朝鲜的书。
  
  将军自从离开朝鲜,就心情不大稳,难道是因为此书?
  
  “写下此书的朝鲜人,的确大才,描述的我国官员,面对海外国家时,他们的看法和态度,颇有神韵。”
  
  林如海笑道。
  
  “林公也看过?”
  
  唐清安诧异。
  
  虽然知道林如海博览群书,却没有想到,对方连朝鲜的书都看过,且看过不少。
  
  不然哪里这么巧。
  
  林如海点点头。
  
  他前番陪同大公子入朝,那段时间除了公事私事,每日都会抽出时间,学习朝鲜的书。
  
  芝峰是一个人的别号,在朝鲜颇有名气,但是自己入朝时,此人已经去世。
  
  所以林如海开始时没有想到。
  
  现在有了眉目,很快就对号入座,记起了此人,以及他的著作。
  
  作为科道上的探花,记忆定然非凡。
  
  “李粹光也是两班勋臣出身,经历过倭寇侵朝的战争,先后三次出使大周。
  
  正因为他和大周的深入接触,所以他的笔下,介绍西方国家情况时,记下的大周人的看法和态度较为新奇。
  
  让我增长了一些想法,且扩大了眼界,这本书的确值得一读,将军慧眼识物,令人佩服。”
  
  林如海笑道。
  
  李粹光号芝峰。
  
  唐清安心中不禁升起佩服。
  
  虽然知道林如海大才,可是和他的接触,长久下来,每每细事中,都不得不让人惊叹其才能。
  
  “在海禁的氛围下,主张发展海贸,指责两班勋臣的党争,认可在倭寇入侵时百姓们的抵抗。
  
  夸赞义军的将领,认为歼灭倭寇,恢复国家,全靠义兵的力量等等,是一个以实为重的达者。”
  
  林如海感受到将军意有所指的目光,脑海中高速的运转。
  
  勋贵出身,高中探花,担任兰台寺大夫,又在全天下最富庶,最激烈的巡盐御史一职上,坐稳了多年。
  
  现在已经四十九岁的林如海,已经一只脚踏在知天命的门槛上。
  
  天赋,学问,见识,经验,大局……
  
  可以说。
  
  此人是一名国才。
  
  唐清安看着眼前的林如海,论起关系,他也算是自己的姑丈人。
  
  林如海向来稳重。
  
  能在巡盐御史的职位上,坐稳这些年,能沉得住气,经得起压力,是必要的德性。
  
  他猜到一些将军的心思,但是他不说。
  
  见状。
  
  唐清安也沉思了起来。
  
  车厢中,又恢复了安静,只有车轮在道路上发出的声音。
  
  “将军,前方就是镇江城,是否要入城休整?”。
  
  车厢外,突然传来了询问。
  
  “不停留,照正常行军,野外扎营。”
  
  队伍数千人。
  
  入城和不入城,消耗的物资不同,对百姓的骚扰程度也不同。
  
  所以唐清安不想入城。
  
  自己有这份觉悟,那么金江镇的官员们,现在,或者未来,还会保持住这份爱民之心吗。
  
  唐清安受够了藩国勋臣,那股人人散发的恶臭气息。
  
  朝鲜也有忧国忧民的人,也有不错的制度,例如大同法。
  
  但是核心还是要靠人。
  
  当两班从根子上烂了,在多的优秀的学问,以及多好的政策,也不过空中楼阁。
  
  金江镇数百万民,论起规模来,也算是一国的规模,且是不弱的一国。
  
  作为平辽侯,唐清安不得不把重心,放在了官员的身上。
  
  随着金江镇的强大,以及民生的发展。
  
  富裕将会很快的到来。
  
  那么从贫困,战火中走出来的官员们,有多少人能抵抗的主温柔富贵之风的诱惑呢。
  
  人的欲望没有止境,想要抵抗住诱惑,需要靠自律,不然就会伸手,不论多么严苛的律条。
  
  
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我的恐怖猛鬼楼 夏日赞歌 剑道第一棺 为了长生,我挖自家祖坟 修行,从变成反派开始 谁与争锋 最强末日系统 三国之无赖兵王 了不起的盖慈比 仙尊天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