迷雾小说

字:
关灯 护眼
迷雾小说 >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> 第448章 范文正公范仲淹

第448章 范文正公范仲淹

第448章 范文正公范仲淹 (第1/2页)

范仲淹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,忠君爱国,清正廉洁,善于地方治理。
  
  可以说其人品、官德、口碑、政声都是一流的。
  
  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名言,彰显了价值理性,千古流芳。
  
  范仲淹之所以能写出《岳阳楼记》这样的千古名篇,是与他刻苦学习分不开的。
  
  他在读书期间,曾说了一句话,竟然在后来梦想成真。
  
  后来他步入仕途,却因一句话丢了乌纱帽,真令人为之叹息。
  
  可以说,这两句话是影响他一生最重要的两句话。
  
  “范仲淹先祖为唐朝宰相范履冰,家族原本世居邠州。”
  
  “唐懿宗时,范仲淹高祖范隋在南方任官,因中原战乱不能归乡,故定居苏州吴县。”
  
  “五代十国时期,范仲淹曾祖祖父及父亲先后在南方吴越国任官。”
  
  “宋太宗端拱二年,范仲淹生于徐州节度掌书记官舍,其母为范墉之妻谢氏。”
  
  “范墉为官清廉,家无积蓄,骤然离世后家中贫困无依。”
  
  “谢氏为生计考虑,改嫁在吴县任职的朱文翰,范仲淹因而改从其姓。”
  
  “朱文瀚曾历经多次调任,幼时的范仲淹亦随继父多次展转。”
  
  “范仲淹因规劝二位异父兄长不要铺张浪费时遭对方以家世羞辱,意识到自己的家世往事,因而伤感不已。”
  
  “辞别母亲远游南京应天府求学,师从当世大儒戚同文。”
  
  “在应天府求学期间,范仲淹昼夜不息地苦读。”
  
  “他生活简朴,仅以咸菜与小米粥为食。”
  
  “有时候学习到深夜感到困倦,就用凉水洗脸使自己清醒。”
  
  “范仲淹立志高远,在寒窗苦读时就常常以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自语激励自己。”
  
  “范仲淹以朱说之名参加科举考试,高中进士乙科第九十七名。”
  
  “被任命为为广德军司理参军,掌管当地的讼狱案件事宜,官居九品。”
  
  “在仕官后,范仲淹立即将母亲接来奉养。”
  
  “范仲淹任广德军司理参军后,迅速发挥了政治才能。”
  
  “他处理案件时廉洁公平、刚正不阿,为了避免冤假错案甚至不惜顶撞上级。”
  
  “范仲淹因表现出众而升职为集庆军节度推官,依旧掌管讼狱案件事宜,官居从八品。”
  
  “范仲淹在集庆军出仕期间清正廉洁,对于大小案件必定秉公用心办理。”
  
  “宋真宗天禧五年,范仲淹调任泰州西溪盐仓监,负责监督两淮地区的官盐贮运及转销。”
  
  “西溪为宋代重要的海盐产地,濒临黄海,海潮灾害严重。”
  
  “范仲淹上任伊始便上书泰州知州张纶,痛陈修筑海堤的利害,建议沿海筑堤,重修捍海堰。”
  
  “宋仁宗天圣二年,范仲淹征集兵夫四万余人兴筑海堰。”
  
  “天圣四年范仲淹母亲谢氏病逝,范仲淹辞官守丧,又将海堤工程托付给张纶主持。”
  
  “海堤最终由张纶主持完成,当地人感激范仲淹主持修堤之功,将其称为范公堤。”
  
  “天圣五年,为母守丧的范仲淹居住在应天府宁陵县。”
  
  “时任南京应天府知府的晏殊听说了范仲淹的才名,于是邀请他负责应天书院的教育工作。”
  
  “范仲淹主持应天书院教务期间,教学勤勉,以身作则,每当谈起国家大事时,一定奋不顾身慷慨陈词。”
  
  “在范仲淹的感染下,从应天书院开始,士大夫中流行起了严以律己的风潮,范仲淹的声誉也因而进一步提高。”
  
  “天圣六年,范仲淹写成《上执政书》,并将其上疏给朝廷。”
  
  辛弃疾:宋朝名人那么多,公认的第一名臣,非范仲淹莫属。
  
  古时,男子二十行冠礼,是为成人礼。
  
  而范仲淹20岁的成人礼,却犹为特别。
  
  活了20岁,有人告诉他。
  
  你不叫朱说,你叫范仲淹,你是母亲改嫁带到我们朱家来的。
  
  茫茫天地间,20岁的七尺男儿,身无长物。
  
  血亲宗族不认你,对你有养育之恩的朱家不再容你。
  
  你的身边只剩下一个两岁就丧夫带着你改嫁的苦命母亲。
  
  来处无可追,归处心茫然。
  
  如果20岁的你面临的是这样的人生巨变,你会如何?
  
  20岁的范仲淹向我们出示了一份他的答卷。
  
  他感念朱父对自己的养育之恩,却不愿再寄生于他人。
  
  毅然辞别母亲和朱父前往河南商丘应天书院求学,誓要为自己开辟出一番新的天地。
  
  应天书院作为北宋书院之首,不光藏书丰硕,有名师指点学生功课。
  
  更是不收学生学费,这对身处窘境的范仲淹来说是一个绝处逢生的好机会。
  
  在应天书院,范仲淹昼夜苦读,用尽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,睡得很短,吃得很少。
  
  累了就用凉水浇脸,饿了就以稀粥为食。
  
  五年未解衣就枕,读书之刻苦,非常人能企及。
  
  同窗好友看范仲淹如此勤俭,便带来了一桌鱼肉美食邀请范仲淹品尝,然而范仲淹对着美味佳肴却没有吃一口。
  
  同窗气愤的质问他,范仲淹回答已经吃惯了稀粥,如果吃了这些美味佳肴,再过艰苦的日子就会不适应。
  
  这就是范仲淹,身处贫穷之境却胸有大志。
  
  甘于清贫生活,刻苦求学,面对享乐诱惑能坚守初心,不改其志。
  
  少年时代的范仲淹不光拒绝了享乐诱惑,更是放弃了可以窥见天子龙颜的机会。
  
  北宋真宗皇帝巡游到应天府,万人空巷。
  
  当地百姓和书院的学生们全都去街道上看皇帝巡游,只有范仲淹一人不为所动依旧在学院刻苦读书。
  
  同窗询问范仲淹为何不去看皇帝巡游,范仲淹回答将来再见皇帝也不晚。
  
  这就是范仲淹,面对再大的诱惑依然不改其志。
  
  在世人醉心于花花世界之时,他依旧怀着年少的初心独行于自己选择的独木桥。
  
  所幸苦心人天不负,寒窗苦读多年,终于在26岁那年。
  
  范仲淹科甲成功,进士及第,开启了属于他范文正公的仕途一生。
  
  “《上执政书》内容有上万字,主要在内政改革方面,其中主张改革吏治,裁汰冗员,安抚将帅。”
  
  “时任宰相的王曾对此极为赞赏,他与晏殊一同向宋仁宗推荐范仲淹。”
  
  “同年十二月,宋仁宗召范仲淹入京,将他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。”
  
  “范仲淹为人直言敢谏,天圣七年宋仁宗率领百官在会庆殿为太后祝寿。”
  
  “范仲淹认为此举贬低了皇帝权威,于礼法不合,上疏劝谏,但没有得到答复。”
  
  “天圣八年,范仲淹又上疏劝太后刘娥还政仁宗,再度石沉大海。”
  
  “晏殊对范仲淹的行为深感震惊,批评他太过轻率。”
  
  “但范仲淹却不为所动,回信坚定阐明自己立场。”
  
  “天圣八年,范仲淹自请离京到地方为官,被任命为河中府通判,次年又被调任为陈州通判。”
  
  “即使在外地任官,范仲淹依旧时刻忧心朝廷之事,多次上疏直谏,反对朝廷大兴土木,并倡导整治吏治。”
  
  “太后刘娥驾崩,仁宗亲政,召范仲淹入京,专门负责谏言之事。”
  
  “刘娥逝世后,朝中官员大多跟随政治风向,议论批判刘娥执掌政权时的过错。”
  
  “但范仲淹却认为刘娥有养护宋仁宗之功,建议朝廷成全她的美德,宋仁宗因此下令朝臣不得再妄议刘娥过失。”
  
  “宋仁宗在刘娥去世后想立自己的养母杨太妃为太后,让其参与军国大事。”
  
  “但范仲淹劝谏说频立太后会让天下怀疑皇帝不能亲自主政,于是宋仁宗虽然继续保持了杨太妃的太后称号,但除掉了她的太后册命。”
  
  “江淮及中原等地爆发了严重的旱灾和蝗灾,宋仁宗应对态度消极,范仲淹再度上疏直谏。”
  
  “宋仁宗于是意识到了问题,派范仲淹负责赈灾工作。”
  
  “范仲淹不仅打开官仓赈济百姓,还将灾民用于充饥的野草带回朝廷,以作为劝王公贵族戒除骄奢之风的警示。”
  
  “宋仁宗历来与皇后郭氏关系不睦,在一次后妃之间的争端中,郭皇后不慎误伤了宋仁宗。”
  
  “时任宰相的吕夷简因与郭皇后在政治上有过过节,所以乘机协同内侍等人一起向气头上的宋仁宗进言废后。”
  
  “消息传出,群臣普遍对此表示反对,范仲淹也向皇帝进言。”
  
  “但因为吕夷简事先命令管理奏疏的单位不把范仲淹的奏疏递交,使得范仲淹的上奏没有成功。”
  
  “范仲淹于是干脆连同御史等十余人跪在殿外请求仁宗召见,仁宗拒绝见面,派吕夷简出来解释废后,结果被范仲淹当庭驳斥得哑口无言。”
  
  “第二天范仲淹本准备在早朝后再次在百官面前与吕夷简辩争,却被一纸诏书当庭贬至睦州任知州,其余参与劝谏的大臣也也或贬或罚,无一幸免。”
  
  “宋仁宗景祐元年,外放的范仲淹被调任为苏州知州。”
  
  “上任之时恰逢水灾,范仲淹立刻组织民众疏通河渠、兴修水利,将泛滥的太湖水引导入海,成功解决了水患。”
  
  李清照:影响范仲淹一生的两句话,一句升官,一句贬官。
  
  苦尽甘来终中举,折桂登科世无双。
  
  以为科举高中的范仲淹,一定是从此升官发财走上人生巅峰,可苦难并没有就此远离他。
  
  少年范仲淹由于不被范氏认可,参加科举考试之时还是不能回归本名,只能以朱说一名高中科举。
  
  高中的范仲淹想要认祖归宗,找回姓氏却依旧遭到拒绝。
  
  时值北宋官场黑暗时代,由于没有高官提携依靠,满腹才华的范仲淹却被授予安徽广德县城掌管狱讼的无品小官。
  
  面对家族的离弃和官场上的不公,范仲淹并没有被打倒。
  
  他反而挺起精神,努力工作,更是扛起继父朱家的责任,将半生凄苦的母亲接到自己身边照顾。
  
  更将自己的幼弟们全都送去书院读书,彼时范仲淹的继父朱文翰已去世。
  
  范仲淹虽初入仕途却办案公允、刚正不阿,即使因为官微言轻和上司产生争执时。
  
  也能坚守初心,形成了广德县刑狱诉讼一派清明的景象。
  
  范仲淹初到广德县,发现此地文化教育落后。
  
  于是自掏腰包聘请名士,开院教学,提倡读书。
  
  使广德县文风渐盛,从一个进士都没有到进士辈出。
  
  后来范仲淹又调任江苏东台县做盐仓监官,负责监督淮盐的贮运、税收、专卖等工作。
  
  本来又是一个品级低微的小官,只需做好分内工作就可,可范仲淹却心忧天下。
  
  到任不久后,范仲淹就发现海堤年久失修。
  
  每次大潮一来,盐场、农田、房屋都被海水淹没,百姓们流离失所甚至死伤无数。
  
  于是范仲淹多次上书请求修筑海堤,并毅然的接下这一利国利民的重任。
  
  修筑海堤随时会面临被潮水吞噬的风险,但是范仲淹反而向险而行。
  
  他亲自勘察海岸,亲自带领民工劳作,最终海堤重修成功。
  
  历经雨雪冰雹、酷暑寒冬乃至多次吞人性命的海水大潮,海堤最终修筑完成。
  
  海堤边的农民和盐民也终于恢复了生产,曾外出避灾的百姓也能得以重返家园,回归安宁生活。
  
  为了感谢范仲淹帮助自己恢复家园和安宁的生活,当地的老百姓都称海堤为范公堤。
  
  甚至有的灾民将自己改姓为范、为范仲淹设立长生祠。
  
  身为人子,范仲淹照顾母亲,抚爱幼弟,身为人臣。
  
  范仲淹虽官阶低微却不改心忧天下其志,为百姓固守家园,开一地学风,培养人才。
  
  这就是范仲淹,世界以痛吻我,我却报之以歌。
  
  “他还开辟自己在苏州的居所南园之地为郡学,广泛传播文教。”
  
  
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我的恐怖猛鬼楼 夏日赞歌 剑道第一棺 为了长生,我挖自家祖坟 修行,从变成反派开始 谁与争锋 最强末日系统 三国之无赖兵王 了不起的盖慈比 仙尊天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