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二十二章 闲趣亭之讲(二) (第2/2页)
“那我便说说,他的基本构造是怎么样的。”
“这座闲趣亭,从上到下,由宝顶、瓦面、滴水、檐枋、檐柱、美人靠等各个单体的建造共同构成。”
“我就给大家大致讲一下这些单体模型部件的用途,也让大家对这闲趣亭能够更发的了解。”
“在我们中国传统古建筑中,有一个位于顶部中心位置的装饰品,它叫做宝顶。”
“宝顶的构造与修缮,会根据各个建筑的不同,设置不同的形状,譬如方形,圆形等等。”
“我们这座闲趣亭的屋顶,采用的宝顶乃是葫芦形状。”
“由于这攒尖顶屋檐的特点乃是呈锥形的,并没有所谓的正脊能够支撑整个屋顶,全靠这个葫芦形状的宝顶聚拢整个屋面,因此,宝顶在攒尖顶建筑上的作用,是尤为巨大的。”
“很多人会认为,宝顶不过是用来装饰建筑罢的,并没有什么其他可以值得一提的地方。”
“但宝顶却恰恰不是大家以为的那样,它不仅仅只有装饰这种作用,还有着避雷,甚至是稳固屋面瓦片的作用。”
“为什么这样说呢?”
“这是中国古建筑长久发展的过程以来,人们在其中,收集到的经验。”
“以前那些地位显赫的人,他们大多数房屋都要比平民百姓的高出许多。”
“因此他们的房屋很容易受到天上的雷电袭击,容易导致房屋屋顶受损,更甚者,可能危害屋之人的生命。”
“人们为了避免这个可能被雷劈死的危险,就发明了宝顶,用以避雷。”
“工匠们将宝顶改进建设,让这宝顶起到稳定建筑的作用。”
“有了宝顶,那么就能用它,来牢牢扣住周围挨近的瓦片,防止这些瓦片松动脱落伤人”
“尤其是用于没有正脊承受的攒尖顶建筑,宝顶的作用,便能够大大地凸显出来。”
“当然,除了我刚刚所说的这两个宝非常实用的作用,宝顶的装饰价值,也是不可忽略的!”
“宝顶的设计,是实用性与美观性兼而有之的,是古建筑中,很重要的一个部件。”
“宝顶之下,闲趣亭的六角飞檐,也是无比挺拔的向上翘起,颇有飞龙跃天之势,也给这座闲趣亭增添了一份活泼生动的气韵。
“说完宝顶和飞檐,我们再来谈谈闲趣亭上遍布在瓦当下方的滴水。”
讲到这里,林知许才猛然意识到,这个滴水构造,季向南这个家伙给她讲过?
她的脑海里,很快就蹦出了那天季向南给自己讲解卷子时的专业术语。
所以,她后面关于滴水的解说,让评委听了,只觉得知许讲得比宝顶还要好。
林知许还是一直觉得,季向南这家伙让她做卷子,不过是为难她,甚至是消遣她,拿她当乐子的罢了!
不过现在看来,这可恶的家伙,倒是没骗自己,听听他的古建授课,倒是也不错。
“滴水,也叫滴子,在众多建筑上,都有它的影子。”
“闲趣亭上,滴水的排列,也是无比整齐有序。”
“这滴水,是瓦片末端多出的一个如意形瓦片,不仅能够协助屋顶排水,也让整个屋顶看上去越发的美观。”
季向南听着林知许讲出的自己给她说过的熟悉字词,他便是满意的点了点头。
看来他这古建课,这丫头没有白上。
这丫头,能够一五一十,大差不差的说出跟他一样的讲解词,属实不易啊!
“檐枋和檐柱,想来大家也很是清晰了。”
“枋就是安置在各个柱身之间或者斗拱之间的一个建筑,这柱的作用,就是用来承受建筑重量的啦,也是所有建筑中最主要的一个结构。”
季向南听着林知许那熟悉的讲解滴水一词的词语,就是满意的点了点头,看来,他的课,算是没有白讲。
这丫头,能够一五一十,大差不差的讲他之前跟她说过的讲解讲出来,真是不容易!
“除了宝顶之外,还有一处地方的建筑构造值得一说,便是我刚刚提到的美人靠啦!”
“美人靠,乃是一种靠背栏杆,也是一处游客可以用来休息的坐凳栏杆。”
“它还有其他的别名,称为飞来椅和吴人靠,园林中的亭台楼阁内,我们随处可见。”
“为何栏杆会有这么奇异的名称,且听我说一个古代流传下来的说法。”
“传说,这美人靠,乃是春秋时期,吴王阖闾之子——夫差,为了给美女西施休憩而专门建立的,但是并没有相关的历史进行确切的佐证。”
“更可靠的说法是另外一个,古时候的妇女,她们大多数都不允许外出抛头露面,只能身居自己的闺阁之中,待在一亩三分地之中,导致她们的活动场所极为有限。”
“这些妇人,百无聊赖的时候,她们就会常常挨靠在凳子上长吁短叹,抒发自己心中的郁闷。”
“美人靠的名称,也由此而来。”
“从结构形制上看,美人靠下设条凳,上连靠栏,它向外探出的栏杆巧妙地向后弯曲,非常符合我们人体工程学的设计,极大地方便了游客的休息。”
“我们每一个人,都能坐在这美人靠上,休憩赏景,聊天对谈。”
“在这闲趣亭中,大家慵懒地坐在美人靠上,漫无目的地欣赏着四方景色,又何尝不是一种特别的享受呢?”
“在这亭柱上,还有两道楹联,也不应该被我们忽视。”
“其中一联是,丽景寻幽红雨绿云曾旧识,下联则是,名园探胜山房水榭证前缘。”
“名园之处,处处是丽景,值得我们一点一点地去探寻它们的美,无论是多不起眼的亭台楼阁,山石花草,同样都有它们存在的意义。”
“墨迹楹联的点题,同样是给这单调的闲趣亭,增添了一份风韵。”
“这样说来,闲趣亭本身,其实并不单调,处处蕴含着古建园林的风华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