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6章 遏必隆刀 (第1/2页)
太子破天荒的留了胤禑两口子,一起用晚膳。
胤禑也没推辞。
因为,太子要到康熙五十一年的二次被废,才会彻底退出历史舞台。
再说了,翠晴是太子妃的亲妹妹,于情于理,都该姊妹团聚一番。
席开两桌,太子和胤禑坐在外间,翠晴和太子妃在里间,中间隔了一道屏风。
自从,石文炳的遗孀死后,十年来,这还是太子妃头一次在宫里见到家里的血脉亲人,她自然是格外高兴,话也比平时多得多。
自从索额图被暴死后,就没有皇子,敢留在东宫用膳了。即使是老十三,也不敢。
落一叶而知秋,东宫的窘迫处境,一览无余。
太子是半君。照规矩,太子赏膳,胤禑应该另坐小桌,在旁边陪着太子吃饭。
可是,今天的太子,确实高兴,居然硬拉着胤禑坐了一桌。
鉴于气氛很好,胤禑装模作样的推了一下,也就顺势和太子同桌用膳。
如果不是左肩上的虎爪痕勋章,胤禑还真不敢这么干。
现在嘛,康熙肯定会知道,但是,也肯定不会在意。
因为,胤禑不仅用生命,表达了对康熙的忠诚。而且,他一贯表现良好,从未帮太子说过半句话,做过半件事。
这人呐,固有印象一旦生根后,再难改变。
以前,班上的差生逃课,班主任直接罚站请家长。
胤禑逃课去打街霸游戏,班主任居然以为他熬夜读书,累狠了想休息,连问都不问。
更重要的是,宫里对东宫吹出了缓和风,胤禑不过是顺势而为罢了。
在大清的顶流社会,一切关系的基础,就是皇帝的看法。
皇帝不待见老大,整垮了明珠,大爷党径直树倒猢狲散了。
太子不发神经的时候,颇有明君气象,说话有条有理,态度也平易近人。
胤禑呢,秉承多喝酒,少说话的原则,频频举杯劝饮。
结果,酒量甚好的太子,很快就被灌到了桌子底下。
胤禑顺势带着翠晴,辞离了东宫。
从东宫出来后,胤禑便带着翠晴,来到钟粹宫,拜见亲妈密妃。
密妃看见翠晴后,显得欢喜异常,赏了一大堆见面礼。
如今的密妃,显然是母凭子贵。她若还是个小答应,根本没资格以婆婆的身份,召见儿媳妇。
密妃本想留下儿子和儿媳妇一起用膳,可是,时辰不早了,胤禑和翠晴还必须去拜见养母德妃。
反正吧,翠晴是正经的贝勒福晋,有资格随时递牌子,请见婆婆密妃。
因没有正宫皇后的缘故,宫里的女人,到了妃位之后,基本上,就可以放飞自我了。
现在的德妃,只要看见胤禑,就很生气。
只因,老十四这个哥哥不仅无爵,还没有指婚,更没有出宫分府,至今猫在阿哥所里,住得很不舒服。
年纪更小,出身更低的胤禑,反而后来居上,不仅封了贝勒,还是红得发紫的第一实权阿哥。
这不是给德妃的心里,添堵么?
但是,德妃的厉害之处,就在于,她再看胤禑不顺眼,也赏了不少好东西给翠晴。
结果,在几十名侍卫和护军的注目礼之下,胤禑身后的太监和哈哈珠子们,抱着堆积如山的赏赐,浩浩荡荡的出了宫。
三日回门的时候,胤禑陪着翠晴,同车去了石家。
翠晴出门的时候,还是幺妹儿。回门的时候,已是贝勒夫人。
照大清会典的规矩,无论近支还是远支宗室的贝勒嫡妻,都只能称为,贝勒夫人。
只有,亲王和郡王的嫡妻,才是嫡福晋。
但是,胤禑有皇子的加成,翠晴也就是名副其实的愉贝勒福晋。
以富达礼为首的石家三兄弟,老老实实的跪在大门口,恭迎妹妹新婚回门。
君是君,臣是臣,万万错不得!
即使是骨肉亲哥哥们,也都矮了半截身子,必须哈着腰和翠晴说话。
有胤禑在场,翠晴不需要架屏风,就可以和哥哥们,畅所欲言。
用晚膳时,胤禑索性好人做到底,叫了翠晴坐到身旁,大家一起拼酒吃肉。
旗下的大姑奶奶们,再怎么装贤良淑德,也比汉臣家的姑娘们,泼辣一万倍。
别的且不说了,翠晴的一双大天足,踩在花盆底上,居然如履平地,走路带风。
不仅如此,翠晴的酒量也极好,一壶黄汤下肚,居然和没事人一般。
当晚,喝得微熏的翠晴,也放开了束缚,和胤禑抵死缠绵。
只是,胤禑掌握的独门助兴手段,比西门庆大官人,强出去何止十倍以上?
翠晴,很快就一溃千里,雪雪求饶了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