迷雾小说

字:
关灯 护眼
迷雾小说 > 九锡 > 999【人各有志】

999【人各有志】

999【人各有志】 (第1/2页)

孔映冬家学渊源饱读诗书,又有长期担任封疆大吏的履历,论口才自然是出口成章滔滔不绝。
  
  他先从这次恩科命题开始引经据典,钩章棘句诘屈聱牙,几乎每段话都要带上圣人之言,生怕陆沉听得太明白。
  
  然后他又不厌其烦地详细阐述阅卷过程,甚至连最后姜晦对他的质疑都没有隐瞒,顺带将那几十份江北士子答卷的问题简略说了一遍,以此表明他没有任何私心,完全是出于公平公正的态度为朝廷取士选材。
  
  陆沉从始至终没有打断他,似乎是被这位礼部尚书舌绽莲花一般的表现镇住。
  
  宁太后和两位宰相面色沉肃,秦正则是面无表情地站在一旁,而殿内资历最浅的厉良玉已经忍不住深深皱起眉头。
  
  他虽然不是进士出身,终究要比陆沉多读了不少书,因而很清楚孔映冬的说辞虽然艰深晦涩,但是大体上没有错误。
  
  孔映冬一口气讲了小半个时辰,最后神情郑重地对宁太后说道:“臣奉陛下之命主持今岁恩科,自问没有任何偏袒徇私之举,固然江北士子高中者不足一成,这是因为他们的文章功底确实远远逊色于江南士子。臣非常明白,增开恩科作为新政八策之首,是为了弥合大江南北分离二十载的隔阂,但是这不能以破坏科举规制作为代价。”
  
  他又对陆沉说道:“王爷,科举作为国朝抡才大典,容不得半点轻忽大意,毕竟所有的答卷都允许天下士子阅览,以此证明朝廷的公平和公正。当然,下官身为礼部尚书,将来会着重对江北士子的培养,相信最多只需要三五年时间,江北士子自然就能做到和江南士子平分秋色。两边都是大齐子民,并不存在高低之分。”
  
  在他想来,自己这个说法再加上先前长篇大论的铺垫,足以让陆沉心存顾忌,不会冒然发作。
  
  “孔尚书,你先等一等。”
  
  陆沉让孔映冬退到一旁,看向对面的两位宰相,平静地问道:“不知薛相和许相如何看待这个结果?”
  
  直到此刻,他依旧没有表露出明确的态度,让人无法断定他究竟是认为孔映冬说的话有道理,还是另外藏着深意。
  
  薛南亭看了一眼貌似泰然自若的孔映冬,淡淡道:“孔尚书言之有理,不过就算按照现在确定的甲乙两榜公布结果,也要委婉地告知江北各地,朝廷这次不能强行坏了科考的规矩。往后朝廷会在江北各地大量增设府学和县学,并且安排江南大儒亲自教学,从而保证江北士子能够在短时间内熟悉科举的章程。”
  
  “不妥。”
  
  当先开口反对的人不是陆沉更不是许佐,而是先前一直沉默的宁太后。
  
  她十分果断地说道:“当初秦王向哀家奏请增开恩科,本质上便是为了对江北士子做出弥补,如果按照现在这份名单张贴皇榜,江北臣民如何看待朝廷?这岂不是违背了增开恩科的初衷?”
  
  “陛下,无方圆不成规矩。”
  
  孔映冬今天的态度出人意料地坚决,他微微垂首道:“如果仅仅是为了收服江北士子之心,就强行让他们金榜题名,那么千辛万苦来京赶考的江南士子何其无辜?明明他们的文章更好,却要被迫接受这样一个结果,此举必然会引起江南动荡,让他们误以为朝廷还于旧都就会偏袒江北士人,一如二十年以前的状况。”
  
  最后那句话并非虚言,在河洛失陷朝廷南渡之前,大齐的文章道统一直被江北世族掌控,由此延伸出来的现象就是江北士绅占据着朝堂高位,如李道彦这样的名相之才都被赶出中枢履任忻州刺史。
  
  “此言谬矣。”
  
  右相许佐终于开口说道:“凡事有轻重缓急之分,对于朝廷而言,当下最要紧的大事便是团结南北人心,尽快将新政各项举措落实。这其中需要考虑一个很现实的问题,江北各地脱离大齐长达二十年,目前正处于一个很脆弱很敏感的状态,如果朝廷这次将他们拒之门外,将来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才能弥补?孔尚书,你能承担起这个责任?”
  
  孔映冬一窒。
  
  薛南亭摇头道:“许相,这件事不能怪在孔尚书的头上,他只是尽到了主考官的职责,完全按照那些答卷的优劣来确定名单。”
  
  宁太后的神情愈发凝重,因为这是她自从掌权以来,两位宰相在她面前首次出现明显的分歧。
  
  过去几年里,薛南亭和许佐配合得颇为默契,因此百官才会老老实实地为边军做好后勤供给,否则那些官僚有的是法子从中作梗。
  
  其实宁太后大抵明白薛南亭的心思。
  
  自从新政推行以来,陆沉表面上循规蹈矩,实则一步步深入朝廷的方方面面,尤其是那个左御史中丞刘秉元,几乎每隔一两天就会送上弹章,其中不少被弹劾的官员并非无能之辈,甚至没有过于明显地反对新政,只是办事稍微有些拖拉而已。
  
  
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我的恐怖猛鬼楼 夏日赞歌 剑道第一棺 为了长生,我挖自家祖坟 修行,从变成反派开始 谁与争锋 最强末日系统 三国之无赖兵王 了不起的盖慈比 仙尊天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