迷雾小说

字:
关灯 护眼
迷雾小说 > 大乘妙法莲华经 > 第36集《妙法莲华经》

第36集《妙法莲华经》

第36集《妙法莲华经》 (第1/2页)

请大家打开讲义,补充讲表第十三面,我们看三,观心无常。
  
  这个四念处,它的本法是四谛法。四谛法里面有知苦、断集、慕灭、修道。这个里面的“修道”,道法,开出来有三十七道品,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四念处。所以,整个四谛法门等于是,只要你要修出离道的,必修的。那么四念处有两个重点:一个是不净跟苦,这两种智慧是对治爱烦恼,贪爱的烦恼,对治我们身心世界的贪爱;另一个是无常、无我,这是对治见烦恼,就是我见的颠倒——我们老是想要去掌控,这种主宰性、这种我执的颠倒。
  
  前面的不净、苦我们说过了,我们看第三个,“观心无常”,就是对治我见的颠倒。
  
  三、观心无常
  
  迷却真常,缘气纷纭集一腔。
  
  离彼前尘相,分别成何状。
  
  饶你会思量,终归罔象。
  
  过未无踪,现在原长往。
  
  切莫把流注心机作主张。
  
  从四念处观心无常的本法来看,我们先看第二句话。
  
  “离彼前尘相,分别成何状。”我们的心要打妄想,它有两个重点:一个能分别的心,一个是所分别的境。我们的妄想叫做生灭心,它是要有外境的刺激才会有的,所以,离开了外境它是不能存在的。它不能单独存在,不像真如本性。真如本性可以不需要外境,它能够离一切相,而单独地生起了别的功能。佛陀知道众生的根机,众生不必要现前。但是凡夫的妄想一定要有所缘境,说是假借四大以为身,心本无生因境有。凡夫的打妄想一定要有外境,外境拿掉了,这个心就觅之了不可得了。可见得这个妄想是因外境而有的,所以你没有真实体性,叫“离尘无体”,离开外境没有真实体性。这第一个。
  
  第二个,“饶你会思量,终归罔象”。这说到我们众生的毛病了。我们凡夫,尤其是那种成功人士,他往往有一种错觉,就是我为什么成功呢?因为我对我的事业,我打很多妄想,我比一般人用心。我操碎了心,我今天才会成功。其实不是这样子的。你会成功,跟你打妄想没有关系,是因为你有福报力,你知道吗?你不用这么操心,你也会成功,你懂吗?操心的人多了去了,少数人成功嘛,是吧?所以我们凡夫总是觉得,我什么事都得操心,这个事情才会变好。我跟你讲实在话,这个事情会变好,你操心也没有用。它本来就变好,它就是变好;它本来会变不好,也跟你的操心没关系。所以我们操心叫做白操心。“饶你会思量,终归罔象。”可能刚好是因为你操心,这个事情本来就会成功,刚好让你碰上了,所以你认为你的操心让它成功。其实不对,你是白操心了,你不操心它也会成功。这个地方有一种无我的意思了。其实无常跟无我它们两个是混着说的,就是打妄想是多余的。这是从空间上来说。
  
  从时间上来看,“过未无踪,现在原长往”。“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。”蕅益大师常说的。为什么叫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三心不可得呢?因为“未生无潜处”。你看你那个操心的心,外境没有生起之前它在哪里?你正操心的时候,“正生无住处”,这个心在活动,它住在哪里?它也不在身体里面,也不在外面,但是它就是在操心,正生无住处。“生已无去处”,事情过了,那个心也不可得。所以过去也不可得,现在也不可得,未来也不可得,它就是一个假名假相假用,没有真实体性。
  
  所以,它没有所谓的时间、空间的东西。结论:“切莫把流注心机作主张。”这个念头就是刹那刹那生灭,因为很相续,所以我们把它当真实。
  
  如果我们今天操作只有一路在权法上,用无常、无我来观这一念心,那后果不堪设想。那你会得到一个结论,所有的心识活动通通是多余的。我们从权法来看就是这样。但是你看大乘佛法,看净土宗,它不是这个概念。净土宗要欣求极乐,它是要有心识的。你要观察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的庄严,要作莲花观,要作正报观、依报观。诸位!一个人对极乐世界完全陌生,是不会往生的。对陌生的东西,《法华经》讲很清楚,《法华经》的假观第一个是什么?“如是相”。极乐世界的相状在你的心中没有生起,表示你跟极乐世界没有“相、性、体、力、作、因、缘、果、报”。你连因地都没有,你结果也没有。就极乐世界跟你完全没有因缘,就这么回事。有些人念佛,他只跟阿弥陀佛结缘,他不跟净土结缘的。这很奇怪,好像他只想念佛不想往生。佛陀讲得很清楚,念佛是修皈依,往生要欣厌二门,要“厌离娑婆”,要“欣求极乐”。欣求极乐的前提,请你把极乐世界的相状在心中不断地观想,那个相是一个开关。没有相,它就不能创造潜在的功能,外在的因果。
  
  那怎么样能够保持中道,能够有所放弃、有所追求呢?来看第一段。
  
  “迷却真常,缘气纷纭集一腔。”我们在面对妄想的时候,首先一件事,你从什么地方来?妄想是一念的真如本性(一念心性、真实的心性)一念的妄动,然后产生一种攀缘的心,这个攀缘心慢慢累积形成一团就变成妄想。所以它的本质是真如,它不能断灭。你看有很多人他不学《法华经》,他就是什么都不想,很多人不用第六意识的。他们会认为,第六意识是众惑之门,“一切业障海,皆由妄想生”。但是,第六意识,我跟大家讲,它是众妙之门,“诸佛正遍知海,从众生心想生”。你修六度,你也要去思惟,思惟六度的功德;你往生要思惟极乐世界的功德,生起好乐。所以怎么办呢?首先你要知道,你调伏妄想,但是不能破坏真如本性。
  
  所以它这个地方就是说,破妄而且要显真,就是等于是引导。就好像我们说是黄河泛滥,有人用围堵的方式,我就不让你泛滥,用一道墙把它堵起来。这是不对的。阿罗汉就是这样干的,他就是想受灭,他把第六意识给灭了,叫做灰身泯智。其实,你这个第六意识可好用了,它是众妙之门。你要发菩提心,你要忆佛念佛,都要靠第六意识的,所以叫疏导。就是你把打妄想的心,不要打在娑婆世界,把它引导到极乐世界,叫做忆佛念佛,要疏导。就是佛法说的不要断灭而转变,要转变不要断灭。当然这个地方就必须要实法的帮助。
  
  我们看第四个,观法无我。
  
  四、观法无我
  
  藏性周圆,循业随心法法全。
  
  和合因缘舛,戏论须排遣。
  
  外道枉纠缠,盲无慧眼。
  
  妙有真空,觅我同阳焰。
  
  切莫把十界依他作本然。
  
  我们也是一样,先看权法,就是观法。
  
  这个心所缘的一切的人事地物,都叫做法。这个法是怎么来的呢?外道说是和合,小乘说因缘,其实都是错的,都是戏论。为什么诸法因缘生不对呢?诸位!我们以前刚学佛不是说“诸法因缘生,诸法因缘灭”吗?对不对?那么为什么在法华会上诃责诸法因缘生呢?因为这是方便说。诸法如果因缘生,那这个就是生灭四谛,就是生灭法。
  
  其实,一切法不仅是因缘生,还要加一句,它是“唯心所现”。它是你一念心性受熏以后,受因缘的熏习变现出来。不是只有因缘,还有你一念心性。你那一念心性是根本,因缘、业力只是一个助缘。所以完全讲因缘生是不圆满的。小乘的因缘观跟外道的和合观都是错误的。外道就是在这个和合因缘里面纠缠,而失去了智慧眼,要么就落入断见,要么落入常见。
  
  那怎么办呢?“妙有真空,觅我同阳焰。”其实一切法是因缘所生,还要加一句话,“唯心所现”。所以这个地方就说明,一切法没有主宰性,切莫把十法界的因缘所生法当作本来面目。因缘所生法是所现的东西,就像镜子现出影像,但是那个影像不能代表镜子。镜子是能,影像是所。我们很多人会把影像当成镜子,这是不对的。
  
  所以,必须把理观放进去。说是“藏性周圆,循业随心法法全”。就是这个法,一切法是怎么来的?你怎么就今生变成一个女众的法,他变成一个男众的法,有些人变成诸天的法?因为真如本性的内心具足一切法的本质,而每一个人造业以后,这个业力去熏习我们这念心,就“因缘所生,唯心所现”,是你的心变现出来。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本来是平等的,“清净本然,周遍法界”,但是我们各造各的业。你过去造了女人的业,所以女人的心态,你的心就把女人的相状给变现出来了。
  
  这个地方就是安住真如来修观。
  
  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明一件事:们的重点要放在解脱道,因为从现实的角度,权法对我们是急迫性。后面佛陀会说三界火宅,佛陀没有让你马上成就功德庄严,而是赶快离开火宅,所以出离的权法对我们是当务之急。但是你别忘了一件事情,你迟早要成佛的,不管你愿不愿意。所以你为了你未来能够对接方便,你必须把理观放进去,才不会错损菩提。
  
  诸位,修解脱道的时候,不能损害你未来的菩提道。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,先“法法消归心性”,站在心性的角度来断恶、修善、度众生。就是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,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,用心性里面的空法去破恶,用心性里面的假观去修善,但是都是会归到一念心性,这样就对了。用权法跟实法的相互关系,就是把解脱道跟菩提道结合在一起,先求安住,再求调伏跟引导。
  
  四念处是这个概念,其他的法都是这样操作。这个就是整个《法华经》的核心思想:“会权入实,权实不二。”舍利弗尊者就是明白这个道理,所以他开始知道“我定当作佛,心生大欢喜”,是这么一个概念。这以下就说明舍利弗尊者的理解。看己三的“如来述成”。
  
  己三、如来述成分三:庚一、昔曾教大;庚二、中忘取小;庚三、还为说大
  
  前面是舍利弗尊者讲到自己在〈方便品〉对权实二法的理解,这以下佛陀亲自给他印证而认可,如来述成。
  
  这以下有三段,我们先看第一段。
  
  庚一、昔曾教大
  
  看经文。
  
  尔时,佛告舍利弗:吾今于天、人、沙门、婆罗门等大众中说,我昔曾于二万亿佛所,为无上道故,常教化汝,汝亦长夜随我受学。我以方便引导汝故,生我法中。
  
  这段是佛陀在印证,印证他说的话是对的,一方面讲出过去一段往事。佛陀告诉舍利弗跟法华会上的诸天、人、沙门(沙门就是出家人,出家修行人;婆罗门,就是当时的贵族等),说,我在过去两万亿佛之前教化过这些声闻人。这是什么情况呢?就是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,他曾经有一次做大通智胜佛的王子。大通智胜佛没有出家前是个国王,他生了十六个王子,释迦牟尼佛是其中一个。后来大通智胜佛出家了,那十六个王子也跟着出家了。出家以后就各学各的,那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就学《法华经》。释迦牟尼佛作为出家的一个菩萨法师,就跟他的弟子讲《法华经》。当时的舍利弗尊者、目犍连尊者这些声闻弟子都在场。
  
  所以说,从那一次大通智胜佛的十六王子到现在释迦牟尼佛的出世,中间已经经历了两万亿佛所这么长的时间。这么长的时间,释迦牟尼佛当然不断地进步,他为了上求佛道、下化众生的缘故,“常教化汝”,经常地教化舍利弗等声闻弟子,教化《法华经》大乘的思想。而且“汝亦长夜随我受学”。这个长夜就是,因为这些声闻当时的情况还是无明未破,犹居凡位,心中的颠倒妄想没有破坏,所以叫做长夜。当时我就以种种的方便来教导你们修学《法华经》,而“生我法中”。
  
  这个生我法中怎么解释?古德意思就是说,我们内心“生”有两种:我们凡夫是依妄想而生。你打一个妄想,你想干什么,你就跟着妄想走。我今天想要去吃面,你就跟着妄想去走,去做种种的事情。但是修行人不是,修行人在妄想当中多了一个力量,叫做道法。你听闻了一个道法,透过闻思以后会产生一个引导的力量,这个时候你的心中会有一种道的力量,叫做“生我法中”。
  
  这个生的力量是什么力量呢?古德把它做一个判教,叫外凡资粮位。就是舍利弗尊者虽然学了《法华经》,学了大乘法,但是属于资粮位,是外凡。就是心游理外,身居有漏。我们现在大概只要没有成就禅定之前都是资粮位。资粮位是最容易退转的,说是“惑业未断犹坯器,经雨则化弃前功”。说这个陶瓷,泥土捏成一个相状,但是没有烧,所以逆境的雨水一下,就完全前功尽弃了。这个地方讲出了一个过去,就是舍利弗尊者其实你以前是修过《法华经》的,学过大乘法的,但是那个时候的功力不深。这是一个情况,昔曾教大。
  
  庚二、中忘取小
  
  舍利弗!我昔教汝志愿佛道,汝今悉忘,而便自谓已得灭度。
  
  虽然释迦牟尼佛经过两万亿佛所这么长的时间,教育过舍利弗尊者等声闻人,但是这些人遇到了障碍,“汝今悉忘”。你们后来是遇到了恶因缘,每一个人的恶因缘不同,反正原则就是“退大取小”了。退大取小以后,佛陀一出世,面临的一个五浊恶世的时代,佛陀也不好马上启动你的大乘善根。所以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之下,佛陀先讲小乘法,先让你成就阿罗汉;然后最后临灭度之前再讲大乘法,来把你过去的大乘善根给启动起来。
  
  
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我的恐怖猛鬼楼 夏日赞歌 剑道第一棺 为了长生,我挖自家祖坟 修行,从变成反派开始 谁与争锋 最强末日系统 三国之无赖兵王 了不起的盖慈比 仙尊天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