迷雾小说

字:
关灯 护眼
迷雾小说 > 大乘妙法莲华经 > 第49集《妙法莲华经》

第49集《妙法莲华经》

第49集《妙法莲华经》 (第2/2页)

有得缘觉不退菩萨
  
  佛陀要把我们从三界的火宅带出去,想出两个办法:一开始是用几,就是用三界里面的佛陀各式各样的功德。就是,你应该要跟着我修功德,用几。那看看佛陀用这个三界的茶几是怎么教化。
  
  “虽复教诏,而不信受。”佛陀说,欸,你们来跟我学。我发菩提心,你也跟着我发菩提心;我修六度,你也跟着我修六度。我们透过积功累德来超越生死轮回。但这个地方有个问题,法大机小,“而不信受”。我们前面说过,我们长时间在三界轮回的人,就是“深着世乐,无有慧心”,根钝遮重,善根浅薄,烦恼又重,所以在修习善法的时候,对五欲的快乐还是深生染着。
  
  也就是说,大乘的圆顿止观是不改变环境的,它要中道。就是你不能偏空也不能着有;你既要“犹如莲华不着水”,又要“亦如日月不住空”;你既不能离开三界,又不能贪求三界。这对我们生死凡夫来说太困难了!就是说,你不能改变环境,但是你又要从这个地方去历练,这样子法太高深,根机承接不住,所以这个法不合适。就是,直接修行华严的大乘,对我们根机薄弱的人是很难信受的。这第一个。
  
  所以佛陀放弃了这个方法,舍几。
  
  那佛陀怎么办呢?必须施设方便,要把标准降低。菩提道不可行,那好,那就修出离道。“以是方便,为说三乘。”佛陀说,既然中道的智慧、空有无二的智慧我们没办法接受,好,那我们就修出离道,讲到三乘的空性。
  
  诸位!治乱世用重典。我们前面说过,一开始不要要求圆满,契理对我们还不是重点,重点是契机,稍微有点偏空都没事,就是偏重空性。既然你一定要先对立——我们以前就在有相里面分别,后来产生了颠倒,所以要先离相,为说三乘法,就是修空性之法。
  
  空性之法一个很重要的观念,“令诸众生,知三界苦”。出离之道,第一个就是你要先了解你自己的环境,就是三界的果报是痛苦的,这是一个重点。因为没有出离心,你修空观也没有用。就是你要有意乐,你要有一种离开的意乐。修行先有大方向的目标,才有所谓的过程的方法。大方向的目标就是先要出离,所以采取的方法才是我空的智慧。所以佛陀先讲苦谛,知苦,然后讲到各式各样的出世间道,讲到断集、慕灭、修道。那么,我们透过四圣谛产生决定——决定不疑的理解,“若心决定”,慢慢地就能够成就,“具足三明,及六神通”。这三明六神通就是声闻的功德,就阿罗汉。
  
  当然,阿罗汉有些是慧解脱阿罗汉,是没有神通的,这是很少数。小乘人一般都是有神通,至少有初禅以上。一般来说,俱解脱的阿罗汉是有初禅以上的禅定,所以他成就阿罗汉以后,除了涅槃寂静,他有六种神通:天眼通、天耳通、他心通、神足通,还有宿命通、漏尽通,六个。
  
  当然,前面五通,漏尽通除外,都是通外道。但是三明只有圣人。三明是什么呢?
  
  在六种神通里面,宿命明。宿命知道过去,外道可以看到你过去的。说,你前生是从天人转生过来的,叫做宿命通。但是宿命明,他可以知道你为什么生天,你在天上到底做了什么事,所以你今生才投胎。他会把各种因缘看得清清楚楚,前因后果,就是明。第一个,宿命明。
  
  第二个,天眼明。天眼明看未来,他也会知道你的未来:因为什么因缘过去,你会怎么怎么遇到谁,然后来生的因缘。
  
  第三个,漏尽明。你可以自己了知自己,已经是断除见思烦恼。这个明跟通最大的差别就是:明,只有圣人的智慧才可以产生明。
  
  “有得缘觉”,这是辟支佛;或者成就“不退菩萨”,这是别教七住以上的菩萨,断见思。
  
  也就是说,佛陀一开始用中道的实相,对我们一个烦恼粗重的人来说是不适合的,就是我们没办法做到“犹如莲华不着水,亦如日月不住空”。我们必须怎么样?采取对立。就是生死是杂染法,四圣道是清净法,我们要把染净先切开来。我们一开始不要求中道,对立一点都没关系,把染净先分开,透过知苦、断集、慕灭、修道,重点在于“若心决定”,这关键了!
  
  有很多居士私底下跟我讲说:师父!厌离娑婆这件事情不用修习。你看我一辈子,我结婚以后到现在生了那么多小孩,一路栽培他们,我吃尽了痛苦。我的人生经验就可以告诉我“知苦”。这个观念不对!诸位,生命经验是片段的。你今生,就不要说给你活八十岁,就是给你八万岁,你所尝尽的因缘也是人生里面、三界里面的小片段。但是,你思惟“诸行无常,诸法无我”,是遍整个三界的果报,上至诸天,下至三恶道。
  
  也就是说,如果我们今天不学佛法,完全凭生命的经验,你这种对痛苦的觉悟是不确定的。不确定,我们举一个例子。佛陀在讲到八关斋戒的时候,他讲一个公案说,“如狼守斋”。说有一只狼住在一个山洞,这几天连续下了七天的大雨,下得特别大,所以这个狼在雨中找食物都找不到,因为牧羊人都不出来,所以这七天出去以后都是空着肚子回来。第八天又下雨,它心里想说,我今天不出去了,我今天就受斋戒了。我索性受个斋戒,反正我出去也找不到。受斋戒的时候它还发愿,希望一切众生得安稳住。它还发这么好愿。
  
  它发愿受持斋戒的时候,又发了好愿,这个时候惊动了释提桓因。释提桓因说,哎哟,这只狼能生起这么好的愿,又能够受持斋戒。就要考验它的道心。这释提桓因就变成一只小羊,在它的洞口前面咩咩地叫。这个狼本来发心要受八关斋戒,一听到羊的叫声,它肚子又饿了。就跑到洞口一看,果然是一只羊,就冲过去要吃这个羊。那个羊就跑,狼就在后面追。快追到的时候,这只羊突然间变成一只大狗,反过来要咬这只狼。因为狼很久没有吃饭了,没有力气。它一看,哎哟,是一只很大的狗,一害怕又躲回山洞。在山洞又想说,哎呀,我今天果然是需要受这个斋戒。
  
  它下定决心受斋戒,结果没多久又听到有羊叫的声音。它一看,哎哟,是不是我眼睛看花了?再次专心地看,果然是一只羊,没错!所以它又出去追,追到一半羊又变成一只狗,又把它给吓回来了。这次它真下定决心了,这次就算羊肉放在我前面我都不吃了。
  
  佛陀讲这个“如狼守斋”的意思就是说,我们一个人修行,没有发愿,没有以愿导行,这个修行就是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刺激而产生变化。
  
  有人就说,佛陀不是说调伏三界的业力要修我空观吗?干嘛要知苦呢?你错了!修行要以愿导行,你一定要知道痛苦,然后才能够产生出离心这种增上意乐,然后修我空观才有效果。所以关键就在这个地方,就是佛陀要先讲苦谛,然后再讲无常、无我的道法,是这个概念。这两个,出离心跟我空智慧,缺一不可的。
  
  丑三、颂合等赐大车
  
  看经文。
  
  汝舍利弗我为众生
  
  以此譬喻说一佛乘
  
  汝等若能信受是语
  
  一切皆当成得佛道
  
  前面讲到三车,讲到四谛法,结果众生受益以后成就三乘的道果;现在佛陀必须要对接了,就是怎么样来对接。对接里面有三段。
  
  先看第一段,三车即一车。
  
  “汝舍利弗,我为众生,以此譬喻,说一乘法。”我为一切的生死凡夫讲到三界火宅的譬喻,来宣说一佛乘的法门。一佛乘就是说,先许三车,最后等赐大车。为什么先许三车呢?我们前面说过,三界的修学跟界外的修学环境不一样,你不能够说成佛之道就是一条路一直走到底,不可能。三界那叫一个火宅,界外是个空地。你到了空地你可以慢慢来,游于四方,自在无碍。
  
  诸位!我们看前面的三界火宅,诸子是怎么出来?是“竞相奔走”,这个三界的诸子是用跑的,跑出来的。离开三界是要越快越好,到了界外那就必须要慢慢来,那是一种长远的规划,那要亲近十方诸佛,广学无量法门。所以,三界之内跟三界之外的修学,基本上的方向不一样。所以他必须要先怎么样?先“为实施权”,最后再“开权显实”。
  
  从权法会权入实,就是一佛乘。
  
  “汝等若能”从三界火宅的譬喻当中,信受三乘跟一乘是同一个道法,那么一切的三乘的方便最终都是可以成就佛道。我们刚刚讲过,三乘要会归到一乘只有一种方法,就是内观,你法法消归心性,三乘一乘此心同。你要向外攀缘,说四谛法跟六波罗蜜不一样,如果向外攀缘,那果然会不一样。但是你要想一件事情,是谁在修四谛?是谁在修六波罗蜜?修者是谁?你回光返照,其实是同一个心性。所以回光返照,三乘一乘此心同。如果落入因缘法,那三乘一乘的因缘的确不一样。所以,我们回光返照的时候,那“一切皆当,成得佛道”。
  
  这段是把三车跟一车的关系做一个说明。
  
  再看第二段。
  
  是乘微妙清净第一
  
  于诸世间为无有上
  
  佛所悦可一切众生
  
  所应称赞供养礼拜
  
  无量亿千诸力解脱
  
  禅定智慧及佛余法
  
  这个地方说明法门的甚深微妙,说“是乘微妙”。这个地方讲一佛乘的实法。前面讲的是权法,这里讲实法妙。这个一佛乘的实法有两个特点:
  
  第一个,清净第一。我们前面的操作,知苦、断集、慕灭、修道,偏重在法力。在三界的修学,我们的内心不能用的,因为内心烦恼太重又动荡不安,所以离开三界靠的是法力,靠的皈依法,靠法力,用四谛法门把我们带出来。但是离开三界以后 入实法,那就是靠心力了,一念清净心。我们一念心力有两个特点:第一个,清净义;第二个,具足义。第一个就是清净。
  
  心性的清净跟三乘的空性不一样。心性的清净是最为第一,“于诸世间,为无有上”。我们说明一下。
  
  我们以前修空观,那是对治,是没办法的。就是我们在因缘里面自己捏造一个“我”出来,自己捏造一个我。本来我们的生命体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五个东西,我们一定要把它当作六个东西,我们把它当作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、我。当然这个“我”有可能住在色法,对物质享受比较厉害的人看到什么东西都跟“我”结合,他看到这个花,一定把“我”放到花里面——我喜欢这个花!其实花就是花,跟你没关系。感受强的人,所有的感受生起都会“我”连接。
  
  也就是说,这个“我”是捏造出来的,是本来没有的。佛陀为了破坏这个多余的东西,也捏造一个东西,叫“我空”。佛陀安立一个法来破这个“我”,以幻化之法来破幻化的执取,所以佛陀讲无常、无我。但是这两个都不是本具,就是,凡是修来的东西到最后都要舍掉的。所以你看,成佛以后,到了彼岸,你不可能把这个船也拉到对岸去,所以修的法都是一个过程。但是真如本性的清净可不是这样,它是本来就清净,它不是修来的。就是,尽管你整天打妄想,你打你的妄想,真如还是清净,它不受染污的。
  
  所以这种清净是最为第一的,它不受染污,它是众生本具的。“佛所悦可”,这是佛陀所赞叹的、所认可的微妙法门,因此一切众生也应该随顺佛陀,来对这个清净心称赞、供养、礼拜,包括随顺。
  
  这是一佛乘妙法的第一个特点,离相清净。
  
  第二个,本来具足。此一妙法具足无量亿千的种种的解脱力,解脱的功德力,禅定跟智慧力,及佛陀其余的法门,包括无量百千陀罗尼门。心性不但清净,它还具足,具足无量的功德妙用。
  
  所以这个法门的微妙就是,它能够离一切相,又能够即一切法。这是讲到会归到真实的时候,两大特点。
  
  我们看第三段。
  
  得如是乘令诸子等
  
  日夜劫数常得游戏
  
  与诸菩萨及声闻众
  
  乘此宝乘直至道场
  
  以是因缘十方谛求
  
  更无余乘除佛方便
  
  “得如是乘”,我们能够成就这个一念心性的一佛乘的妙法,就能够怎么样?“日夜劫数,常得游戏。”在成佛之前,虽然还没有成佛,我们就能够在各式各样的生死业缘当中成就种种的功德庄严。前面的游戏是颠倒妄想,这里的游戏是乘性而起的,是真如本性所生起的,就是作梦幻的佛事,坐水月道场。它是借事修心,“与诸菩萨,及声闻众,乘此宝乘”,直至成佛的道场。所以,“以是因缘,十方谛求,更无余乘,除佛方便”。
  
  诸位!整个修行,为什么更无余乘呢?虽然我们现在面对一个五浊恶世,暂时没有学《法华经》,没有启动真如本性;我们可能就是修四谛法门,知苦、断集、慕灭、修道,完全靠法力来摄受,其实这个时候真如在不在?它还是在。你为什么能够知苦?知苦者谁?还是那一念心性!我们现在叫日用而不知。
  
  为什么说,从你开始修行到成佛都没有离开一念心性,都没有离开一佛乘?只是佛陀刚开始他不讲,因为真如的操作很难,相对比较难,他后面会说,要么不信,要么毁谤,所以佛陀必须先用法力来摄受。其实,所有的法的修学都不离开一念心性,所以更无余乘。其实,其他的三乘都是方便,会归起来就是一佛乘,一心真如。
  
  好,我们先休息十分钟,再来做一个总结。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我的恐怖猛鬼楼 夏日赞歌 剑道第一棺 为了长生,我挖自家祖坟 修行,从变成反派开始 谁与争锋 最强末日系统 三国之无赖兵王 了不起的盖慈比 仙尊天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