迷雾小说

字:
关灯 护眼
迷雾小说 > 大乘妙法莲华经 > 第79集《妙法莲华经》

第79集《妙法莲华经》

第79集《妙法莲华经》 (第2/2页)

那么讲了多久呢?讲了八千劫的时间。就是讲的比较广说了,讲了恒河沙偈。大通智胜佛说完《法华经》以后,就入了高深的真如三昧的禅定,在禅定当中共经过了八万四千劫。等于是大通智胜佛认为自己说法的因缘结束了。
  
  这个地方,我们把大小乘的权法作一个说明。
  
  说今天你学了《法华经》以后,起码你要知道怎么判教。太微细的藏通别圆,这个我们就不说,起码你要知道小乘法、大乘法怎么判。你没有学《法华经》,你的判教可能会从因缘上判,从因缘上判就错了。就是你看他的行为,欸,这个人一天到晚在自修,所以你是小乘法;这个人一天到晚在外面活动,就是大乘法。这个是你没有学《法华经》的时候,从因缘上来判教。
  
  《法华经》的判教是约内心安立的。就是《法华经》看什么事情都是从内心,从一念心性来看这一切的因缘法。《法华经》的判教是这样:
  
  小乘大乘的差别,第一个,看你的发心。你发的是出离心,还是菩提心?因为大乘菩萨在初学阶段,你要是凡位的菩萨,你也是要了生死。所以菩萨戒里面说,菩萨在初学的时候要共声闻学。你没有共声闻学,犯菩萨戒。如果说,我是菩萨,我不要思惟苦谛,我也不要断烦恼,我生生世世投入轮回当中度化众生——犯菩萨戒。这句话不是你该说的,那是圣位菩萨说的。凡位菩萨你要先解脱才有无上菩提。
  
  所以,从一个初心菩萨来说,你看不出他跟声闻人有什么差别。因为他也修四念处,声闻人也修四念处;他在山中修行,声闻人也在山中修行。像有些人批评净土宗,说你们净土宗就是自了汉,远离了三界,抛弃了苦恼众生,到极乐世界受用依正庄严。这个在事相上类似声闻人,但是他的往生是为了菩提道求生净土,所以这个叫智增上菩萨,它不能判作小乘法。所以大小乘的判教,第一个,看发心。
  
  第二个,看智慧。大乘佛法刚开始初心的时候,他也是像蕅益大师所说的那样,一心三观必以空观为初门。所以,虽然一心三观有即空即假即中,但是我们刚开始要把重点放在即空。当空性跟心性结合的时候,叫做清净心。初心菩萨,我们不建议大家修假观。说哦,你看到这个人是什么相状,你马上可以判断这个人过去的因缘果报、现在的因缘果报、未来的因缘果报——当然这可以学,但是不建议。我们不建议马上修十法界十如是,因为你从断惑的角度,要先修清净心跟菩提愿。所以,大乘佛法的空观叫做清净心,小乘的空观叫做毕竟空或者无常空,这两个不一样的。
  
  所以我们在学习判教的时候,依法华的思想,从发心、从智慧而不从行为。那当然,这两种判教的结果,都要会归到一念心性,就是实法。这两个都是权法。这个地方就是说明权法而入实法。就是说,当你在观察事情的时候,把它从因缘所生拉到唯心所现,万法唯心所现,那就是实法。差在这里。
  
  壬二、颂结缘之事分二:癸一、颂法说;癸二、颂喻说
  
  我们看壬二的“颂结缘之事”。颂结缘之事里面有两科。第一是颂法说。法说当中分三段。
  
  癸一、颂法说分三:子一、颂昔日共结法缘;子二、颂中间更值相遇;子三、颂今日还说法华
  
  子一、颂昔日共结法缘
  
  是诸沙弥等知佛禅未出
  
  为无量亿众说佛无上慧
  
  各各坐法座说是大乘经
  
  于佛宴寂后宣扬助法化
  
  一一沙弥等所度诸众生
  
  有六百万亿恒河沙等众
  
  大通智胜佛讲完《法华经》以后,就入了真如三昧当中。所以这十六沙弥就怎么样呢?“为无量亿众(生),说佛无上慧。”就是说,大通智胜佛讲完《法华经》以后,有些人开悟了,开悟以后就离开了;有些人没有听懂,或者听懂了以后还是疑惑不解,所以就留下来。留下来以后,这十六沙弥就各各升法座,宣说大乘的《妙法莲华经》。那么讲了多久呢?就是大通智胜佛入定的这个八万四千劫的时间当中讲《法华经》。一一沙弥各有各的度化众生。度了多少?度了六百万亿的恒河沙等众生。
  
  这个地方的法缘,说你这个人跟《法华经》结法缘是什么意思?不是说你听过《法华经》就行了,你要听懂《法华经》,而且产生信心,就是解跟信。说,欸,我整天在读诵《法华经》,是不是就是跟《法华经》结法缘?结法缘也对,但是你要能够成就成佛的初心,只有读诵是不够的,关键在于你要了解道理,产生内观的智慧。这个是很重要的一个法缘。这个法缘,当然就启动了内在的自性功德力,这是一个关键点。
  
  当时的声闻弟子,就是在释迦牟尼佛的法座之下听懂了《法华经》,也结下了《法华经》的因缘,这个是特别值得佛陀提出来的一段。
  
  子二、颂中间更相值遇
  
  彼佛灭度后是诸闻法者
  
  在在诸佛土常与师俱生
  
  “彼佛灭度后”,就是大通智胜佛灭度以后,这些当时在十六沙弥座下听法的大众,每一个法师的大众都有六百万亿恒河沙众生。其中有一类众生特别精进的,有何好处?“在在诸佛土,常与师俱生。”这种人是精进的,他一旦成就了成佛初心以后,他就努力地不断地去读诵、解说、书写等等,所以他的善根就怎么样?辗转增上,经常跟他的本师(比方说声闻弟子的本师就是当时的释迦牟尼佛)在生命当中更相值遇,共同受生,共同修学。
  
 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提出一个问答。他说,大家都在法华会上听懂了《法华经》,结下了《法华经》的法缘,但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差别呢?有些人就直接上去,直通法身菩萨;有些人堕入生死凡夫,轮回至今。你看,经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,到释迦牟尼佛在的时候,这些人还是生死凡夫。那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差别呢?
  
  蕅益大师回答,他说,“理无长短,长短在机”。说这个真如理,它本身没有自性的,它本身没有长短。就是说,重点在于是什么样的根机的人去读它、去学它,就产生长短不同的时间。
  
  那怎么办呢?蕅益大师接着说:“但须不笃自勤,何须论他时长时短!”就是说你自己要不笃自勤,你不要觉得自我满足:我听了《法华经》,从现在开始我已经生在佛家了,佛陀不会放弃我了,我跟佛陀结下父子关系了,我现在可以高枕无忧了。结果呢?结果就是经历了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的生死轮回,到了释迦牟尼佛座下才得度。就是你自己不用功。
  
  诸位!父子关系有两种:一种叫做父子经常相见;一种是父子没有联络。你懂吗?所以父子关系建立了以后,你要跟父亲保持关系,你要努力的。你不是学完《法华经》就把它放着。那结果呢?结果就失去联络了,就父子相失了。
  
  所以这个地方就说明了,有些人,比方说在后面的,你看,这些都是声闻弟子的同梯同学。他们是法身菩萨,从地涌出,向佛陀保证,我在末世的时候弘扬《法华经》。声闻弟子当中的有些人就是因为懈怠了,就父子相失。那么这一蹉跎就多久?就经过了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的时间。所以,真如本性本身没有长短,就是你自己怎么去操作的关系。
  
  子三、颂今日还说法华
  
  是十六沙弥具足行佛道
  
  今现在十方各得成正觉
  
  尔时闻法者各在诸佛所
  
  其有住声闻渐教以佛道
  
  我在十六数曾亦为汝说
  
  是故以方便引汝趣佛慧
  
  以是本因缘今说法华经
  
  令汝入佛道慎勿怀惊惧
  
  这段等于是结会古今。说你过去听《法华经》产生了成佛的初心,但退转了,那么现在我重新讲《法华经》,让你恢复本位。
  
  结会古今,先看这个法师的古今。当时的十六沙弥,因为说《法华经》的关系,“具足行佛道”,慢慢地具足六度的功德,现在在十方诸国“各得成正觉”。十六沙弥当初在听《法华经》、说《法华经》的时候,他们是法身佛。法身佛要成到正等正觉,那就是成了应身佛了,那就是要很多很多的愿望,很多很多的实践,才能够现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应身佛。所以他们从法身佛已经提升到应身佛,这个是讲过去的法师而变成现在的诸佛。
  
  那么弟子们是怎么回事呢?
  
  “尔时闻法者,各在诸佛所。”都散布在各个地方,有些人已经成就初地菩萨、二地菩萨乃至于十地菩萨,但是其中有一部分住在声闻地,就是那些当初懈怠的,退大取小,堕入到声闻的功德。那么佛陀“渐教以佛道”,佛陀先用小乘法去摄受他,然后再慢慢地把他导入到佛道当中。“我在十六数”,释迦牟尼佛当初就是十六沙弥当中的最后一个沙弥,我曾经也为你们说过一佛乘的《法华经》。所以我现在也是以如是的方便,以二乘的方便先摄受你们,然后再把你们引导到佛陀的智慧。这以上就是我所说这一段“因缘说”中的根本因缘。如今再说一次《法华经》,使令你们能够找到自己的初心,来消除你们心中的惊怖跟恐惧。
  
  “声闻人”,这是个大判。其实你看,声闻人也有利根,也有钝根。你看舍利弗尊者,他听完法说以后,你都不要跟他讲说他过去有没有听过《法华经》,只要这个道理他可以接受,他就放弃了涅槃,回归心性。既然涅槃是唯心所现的假相,他就接受了。
  
  但对钝根人讲道理是不够的,你必须要明明白白告诉他说,你是因为怎么样,然后怎么样,所以结果怎么样。你要把过去他所发生的事情讲给他听,他才会心甘情愿地放弃涅槃,而进入到宝所中去。因为他心中有这个惊惧,他有惊怖跟疑惑。
  
  说实在的,一个人要进入涅槃跟回归心性,这个落差是蛮大的。二乘人辛苦了一辈子,他每一天所想的就是赶快把生命结束,要进入休息了。你突然之间跟他讲说,这个休息站是假的,当然他内心当中的冲击很大。所以佛陀必须要告诉他自己的整个布局:刚开始是怎么带你的,中间因为你懈怠、放逸,堕落了,所以佛陀暂时用声闻法把你补救起来,最后再导归到《法华经》。是这么个情况。
  
  这以下我们看癸二的“颂喻说”。前面是法说,法说因缘,这以下用譬喻的方式来说明因缘。
  
  癸二、颂喻说分二:子一、颂立喻;子二、颂合法
  
  这个喻说有两段。先看“颂立喻”。
  
  子一、颂立喻分二:丑一、颂导师喻;丑二、颂将导喻
  
  丑一、颂导师喻
  
  譬如险恶道迥绝多毒兽
  
  又复无水草人所怖畏处
  
  无数千万众欲过此险道
  
  其路甚旷远经五百由旬
  
  时有一导师强识有智慧
  
  明了心决定在险济众难
  
  这个地方讲出一个譬喻说,有一个五百由旬这么长远的险恶之道,这个险恶之道有两个重大的过失:
  
  第一个,“迥绝多毒兽”。这个迥绝指的是生死业力。就是说,你今天在轮回当中,不管你怎么样绕、绕、绕,绕到最后还是回归到轮回当中。就是说,你本来修布施,生天了,生天以后,修禅定到四禅定,到四空定,但是这个“迥绝”,就是它不断地变化,你从禅定当中又堕落到三恶道,又回到人间。就是这个生死轮回没有固定的位置,来来去去,叫做迥绝。
  
  不但是道路很多的回转,迥绝,更严重的是充满了毒兽,充满了毒蛇、老鹰,这指的是烦恼。他不但是内有烦恼,外有业力,更严重的是怎么样呢?在整个当中是一片沙漠,既没有水又没有草。水指的是禅定,草指的是智慧。因为佛陀没有出世,大家也就没有一种修行的方法成就禅定、智慧,所以这个是众人所恐怖、畏惧的处所。
  
  “人所怖畏处”这句话是说,成佛之道最困难、最凶险的就是前半段,就是这个三百由旬这一段,就是生死轮回。因为,你只要一生没有处理好,你到三恶道去,你的善根,除了真如三昧以外,其他的人天善根、二乘的善根,基本上从三恶道出来,叫做面目全非。
  
  这个三恶道的可怕之处,是因为他长时间在愚痴当中,就是说这个人的佛法的心识完全宕机了,这个机器不转了。这个善根不相续以后,你从三恶道出来,受尽了痛苦也就算了,而且你这个人一看就是愚痴相,你要花很多很多的时间才能够恢复。跟你当初同梯修学佛法,同梯学《法华经》的没有堕三恶道的人相比,你要花好几千劫的时间,才能够恢复你的功夫。所以这个地方叫做什么?“人所怖畏处。”这个三界生死,你稍不注意那就不得了。
  
  “无数千万众,欲过此险道。”这条路是既遥远又危险,要五百由旬——这成佛之道。那么现在唯一的希望是什么呢?
  
  欸,有一个导师,这是我们面对成佛之道唯一的希望。这个导师“强识有智慧”。这个地方讲的是佛陀的实智,佛陀的一心三观,佛陀的知见。另一方面,“明了心决定”。这是佛陀的权法,他能够善知众生的根机,所以他在此成佛之道当中来救拔引导我们。
  
  这段经文讲到两件事:第一个,成佛之道,特别是前半段,道路险恶;第二个讲到,唯一的希望就是导师的智慧。当然这个地方的智慧,佛陀是要有实智跟权智。佛陀能够善知通塞,知道什么时候该用方便法门来暂时地安顿你,什么时候能够鼓励你往前冲,你可以继续往前走。什么时候该休息,什么时候往前走,这个都是完全在佛陀的判断当中。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我的恐怖猛鬼楼 夏日赞歌 剑道第一棺 为了长生,我挖自家祖坟 修行,从变成反派开始 谁与争锋 最强末日系统 三国之无赖兵王 了不起的盖慈比 仙尊天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