迷雾小说

字:
关灯 护眼
迷雾小说 > 大乘妙法莲华经 > 第99集《妙法莲华经》

第99集《妙法莲华经》

第99集《妙法莲华经》 (第2/2页)

这段经文,蕅益大师说,其实佛陀的心里是寄望于法身菩萨的,因为声闻弟子虽然入了法身,但是他还是不愿意到娑婆世界来弘扬佛法。但是为什么佛陀不明白地告敕呢?蕅益大师说这有两层意思:第一个,“上来佛陀赞美人法,事义已足,不烦复言”。佛陀在里面不断地赞叹弘扬《法华经》的人跟法,这道理讲得很清楚了,佛陀不想再说了,这是第一个。
  
  第二个,“为欲将护声闻他方之愿,故不称扬”。因为与会的不只是法身的菩萨,还有声闻弟子,如果佛陀开口要求法身菩萨在末法时代弘扬《法华经》,那么在座的声闻弟子就会感到压力了。为了将护声闻弟子他方弘法之愿,所以故不称扬。
  
  他的意思就是说,佛陀希望法身菩萨主动地表态。因为你主动地讲,声闻弟子没有压力,他反而会产生一种效法。如果佛陀指定你出来弘法而没有指定声闻弟子,那某种程度对声闻弟子会产生压力。佛陀的意思就是希望你主动地发愿,因为我该讲的都讲了,所以佛陀就默然。
  
  庚二、顺佛发誓
  
  弟子们当然就明白了,就开始发愿了。
  
  时诸菩萨敬顺佛意,并欲自满本愿,便于佛前作师子吼,而发誓言:世尊!我等于如来灭后,周旋往返十方世界,能令众生书写此经,受持读诵,解说其义,如法修行,正忆念,皆是佛之威力。惟愿世尊在于他方,遥见守护。
  
  法身菩萨在佛陀默然的时候,就知道佛陀希望他们主动地发愿。他们发愿有两个理由:第一个,敬顺佛意。既然佛陀要我们承当,我们当然就是敬顺佛陀的教敕,这是第一个。第二个,自满本愿。这是主要因素了。我们凡夫在修行过程当中强调的是自利,就是成就清净心,成就法身,但是到了法身以后,你的重点开始转成菩提愿了,因为你要成就应化身了。你要成就应化身,当然你一定要发愿去广度众生,你要广结善缘,你以后的国土才有眷属。
  
  他们一方面敬顺佛意,一方面希望能够满自己因地所发的菩提愿,所以在佛前作师子吼,就是内心非常的坚定、无所畏惧地立下誓言:世尊!我等于如来灭后,到了五浊恶世,我们将周旋,就是周遍往返于十方世界,当然这个十方世界也包括了娑婆世界,而且以善巧方便,来使令众生发心书写、受持《法华经》,乃至于读诵《法华经》,乃至于为人解说,如法修行,最后成就心中的正念。
  
  其实,整个《法华经》的重点在于成就正忆念,就是改变你的思考模式。比如说,当我们拜忏的时候,我们站在清净心、菩提愿的角度来拜忏,这个业障是如梦如幻的;当我们往生的时候,我们知道极乐世界存在我们心中,也就是一个影像。这就是一心三观的思想。
  
  这以下就祈求佛陀:皆是佛之威力加持,“惟愿世尊,在于他方,遥见守护”。
  
  所以法身菩萨弘扬佛法有两个因缘:第一个,他自己的菩提愿力;第二个,来自于佛力的摄受,希望佛陀来摄受他,来开他的智慧,来帮助他能够弘扬佛法。
  
  到这个地方整个长行就结束了。
  
  己二、重颂分三:庚一、安忍之道;庚二、通经之法;庚三、总结誓愿
  
  庚一、安忍之道分三:辛一、恶世弘经;辛二、所忍之境;辛三、敬佛安忍
  
  在末法当中弘扬《法华经》,我们有说过,这个根机是有问题的,他不是一个容易教化的根机。所以,未来会发生什么样的障碍,我们应该怎么样去面对,这个地方就讲到安忍之道。这地方有三段。
  
  辛一、恶世弘经
  
  即时,诸菩萨俱同发声,而说偈言:
  
  惟愿不为虑于佛灭度后
  
  恐怖恶世中我等当广说
  
  这段是一个总标。
  
  法身菩萨这个时候同时发声,就讲出一个偈颂:惟愿世尊您老人家心中不要有忧虑。不要忧虑什么呢?不要忧虑佛种的断灭。在佛陀灭度以后,众生陷入了恐怖,这个恐怖指的是外在的环境有各种的灾难;恶世,指的是到末法时代我们内心的烦恼邪见也比较炽盛。在这种情况之下,“我等当广说”,我等当依止菩提愿力,来广泛地宣说《法华经》的一佛乘的妙理。这是一个总标。
  
  辛二、所忍之境
  
  “所忍之境”有三段。先看第一段。
  
  有诸无智人恶口骂詈等
  
  及加刀杖者我等皆当忍
  
  所忍之境,是法身菩萨先预测。就是这个事情还没有发生,但是他预测,未来在末法时代,你要为你的同参道友讲中道实相的时候,有可能会出现的状态。先预测出来,能够提前地防范。
  
  第一个,就是外护居士的障碍。居士在面对中道实相有什么障碍呢?“有诸无智人,恶口骂詈等。”居士对佛法的修学基本上是片段的,是有很坚固的法执的,所以,听到说万法唯是一心他就不高兴了,就怎么样?恶口骂詈,甚至于诽谤,乃至于用刀杖来伤害这个弘法者。这个时候这个法身菩萨应该怎么办呢?“我等皆当忍。”
  
  我们一般在家居士学佛,大概就在佛法当中学个一招半式。我们在一开始修学的时候,不是全面修学佛法的,喜欢拜忏的就一路拜忏,喜欢做义工的就一路做义工,喜欢持戒的就一路持戒。就是在痛苦当中抓住一个单一的法门,靠这个法门的功德力来给自己一些消业障、增福慧的机会。当然这样子刚开始就是靠信仰,也没有什么理观的智慧。
  
  这个时候你突然间跟他讲说,欸,你不要以为说法力不可思议,其实你能念的心也不可思议,你的观念如果改变的话,你可以变成一种互动,就是把单向的修学变成双向的修学。
  
  比方说你念佛,我们一开始是,我是业障凡夫,佛陀是万德庄严,那怎么办呢?我就通身靠倒,我什么都不是。你跟他讲说,你不要认为你什么都不是,其实你的因地有佛性,你能念的心是清净的,是具足的;你所念的佛,只是托彼佛力来开启你自性的功德。
  
  那当然,这样就更圆满了。就是把单向的修学变成双向的修学,能念的心不可思议,所念的佛不可思议,那变成两种力量,外力跟内力的结合。但是,如果有些人对于法力的执著特别重,他排斥心力不可思议,他可能就毁谤,乃至于各种伤害就出来了。
  
  这是法身菩萨的第一个预言,就是来自于外护居士的障碍。
  
  第二段就是佛门内部的毁谤。居士基本上还比较单纯,就是没有智慧,这是第一种。但是佛门的问题就复杂了。我们看看第二段,来自于佛门内部的毁谤。这地方有四段。
  
  恶世中比丘邪智心谄曲
  
  未得谓为得我慢心充满
  
  第一个,增上慢。在恶世中的比丘,他很可能是怎样的情况呢?“邪智心谄曲”,就是心中有邪见。而且他内心是虚伪不实的,他表现装出一种修行的样子。“未得谓为得,我慢心充满”,他认为自己已经成就大功德了,其实不是,他完全是把自己给高举了。
  
  一个人会增上慢,你说你一个人非常懈怠,都不做功课,我看你也起不了增上慢。增上慢就是这个人基本上是有做一点功课的,甚至于在佛法的修学当中有一点少少的心得,然后呢?然后就得少为足,就觉得自己不错了。因为他看佛教,他没有全方位地从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来看,他是从一种单向的——修某一个法门、成就某一种功德,然后产生得少为足,而产生增上慢。增上慢的危险,就是他容易谤法。这是第一个,来自于增上慢的障碍。
  
  第二个,我们看修苦行的情况。
  
  或有阿练若纳衣在空闲
  
  自谓行真道轻贱人间者
  
  第二段,也是法身菩萨对未来情况的预言。他说,有一种人是阿兰若,他远离了世间的尘劳到寂静处去修学。他怎么修呢?“纳衣在空闲”,他穿着破旧的衣服,“自谓行真道”,说自己这个修苦行是修行唯一的真实道,所以内心就轻贱这些在世间弘扬佛法的法师,就说你们这些法师都是放逸、攀缘。这是第二个,就是以修苦行、执著苦行而轻贱弘法的法师。
  
  看第三段,贪利养。
  
  贪著利养故与白衣说法
  
  为世所恭敬如六通罗汉
  
  是人怀恶心常念世俗事
  
  假名阿练若好出我等过
  
  而作如是言此诸比丘等
  
  为贪利养故说外道论议
  
  贪利养,他这个也是一个弘法的法师,跟前面的修苦行、增上慢就不太一样。这个法师“贪著利养故”,平常跟白衣说法的时候,他的目的,“为世所恭敬”,追求别人对他的恭敬供养。“如六通罗汉”,他把自己当作六通罗汉。阿罗汉是一个“应供”,他接受人家的供养是应该的,所以他认为说他自己得到供养是应该的。事实上这个人,“是人怀恶心”,他心中有贪瞋的烦恼,“常念世俗事”,平常也是经常忆念财、色、名三种有漏的境缘。“假名阿练若”,虽然住在山中,其实只是表面的寂静,他内心其实不寂静。
  
  这些贪求利养的法师,“好出我等过”,容易去批评这些弘扬《法华经》的法师。他怎么批评呢?说“此诸比丘等,为贪利养故”而说此外道的论议。他把这个万法唯是一心的中道实相当作是外道的论议。
  
  自作此经典诳惑世间人
  
  为求名闻故分别于是经
  
  常在大众中欲毁我等故
  
  向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
  
  及余比丘众诽谤说我恶
  
  谓是邪见人说外道论议
  
  第四种是邪知见的。这种邪知见就说,这些弘扬《法华经》的法师是“自作此经典”,自己编辑的《法华经》,目的是为了“诳惑世间人”,说这些法师为了追求名闻利养,才去分别解说《法华经》的。并且“常在大众中”,为了毁谤这些弘扬《法华经》的法师,就向这些国王、大臣、有权势的居士,或者有地位的婆罗门居士,乃至于其余的诸比丘众,就“诽谤说我恶”,就诽谤这个法师的种种的过失,说这些法师都是邪见之人,说外道的论议。这个是讲到邪知见的毁谤。
  
  我们看第三段的总结。
  
  我等敬佛故悉忍是诸恶
  
  为斯所轻言汝等皆是佛
  
  如此轻慢言皆当忍受之
  
  法身菩萨在预言前面的各种的毁谤障碍以后,他也提出他自己怎么面对。“我等敬佛故,悉忍是诸恶。”就是说,我们为了敬顺佛陀的教诲,既然佛陀要我们在末法当中弘扬《法华经》,我们就尊重佛陀;只要是靠着尊重,修皈依,我就能够安忍前面的种种过失了。即便这些人用轻贱的言辞来说,“汝等皆是佛”。这句话其实说的是有道理,但是他这个口气是一种讥嫌,说,哦,你们这些弘扬《法华经》的法师,都已经是佛了。如此的轻慢言辞,我等皆当忍受。
  
  这段的意思就是说,在末法时代,你跟你的同参道友讲人天的善法,讲有相的修学,他很容易接受。说你做义工,你身体会好,你拜忏,你消业障,他马上就接受。这是有相的修学。或者你讲一些二乘的解脱,讲无常、无我的智慧,进入到一种我空的涅槃,他也可以接受。就是讲空容易接受,讲有容易接受,这种二元对立的法是容易接受。但是你讲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,从一念心性看人生,常同常别,这种不思议境是很难被接受的。所以你要有心理准备,是这个意思。
  
  辛三、敬佛安忍
  
  这地方有三段,先看第一段。
  
  浊劫恶世中多有诸恐怖
  
  恶鬼入其身骂詈毁辱我
  
  我等敬信佛当着忍辱铠
  
  为说是经故忍此诸难事
  
  前面是讲到弘扬中道实相所面对的外境的障碍,这以下说明那应该怎么办呢?法身菩萨应该怎么面对呢?就讲到面对的方法。
  
  第一个,敬顺佛教。说在五浊恶世当中,“多有诸恐怖,恶鬼入其身”。有些人他毁谤你,也不是他想毁谤你,他是怎么情况呢?因为他向外攀缘感应神通,结果有恶鬼跑到他的身体里面去了。这个恶鬼是要来破坏佛教的,所以借他的身体,来骂詈毁谤我等弘扬《法华经》的法师。我等因为敬顺佛故,所以着忍辱之铠甲,为了弘扬《法华经》,安忍诸难事。这是第一个,敬顺佛教。
  
  再看第二段,心中的誓愿。
  
  我不爱身命但惜无上道
  
  我等于来世护持佛所嘱
  
  这段经文是说明法身菩萨内心是怎么想的,就是面对这些逆境他怎么想。
  
  说“我不爱身命,但惜无上道”。法身菩萨,他对于色身的伤害乃至于生命的断绝是不当一回事的,因为他的整个生命不是业感,他不是业报身,他是乘愿而来。那他在乎的是什么呢?“但惜无上道”,他在乎的是他心中的菩提愿能不能实践。
  
  也就是说,我们凡夫来到人身,我们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感受太强,就是我们喜欢去接受外在的信息。这个问题就严重了,这感受会牵动业力。所以,我们对于过去所造的善恶业力怎么样呢?照单全收。业力让你快乐,你一定会快乐;业力让你痛苦,你也只好痛苦。因为你的内心整个门是打开的,用感受来面对一切。所以我们就怎么样?害怕痛苦,害怕死亡。
  
  但圣人的心,这感受已经被收起来了,他没有这个感受的问题,他的心就像一面镜子。他把人生当作什么?当作历练。我们把人生当作什么?当作受用。我们是来受用过去的业力的,所以我们会怎么样呢?我们没办法选择,就照单全收,不管快乐还是痛苦。快乐也好,痛苦也好,整个凡夫的世界就一句话就讲完了,就是“万般皆是业,半点不由人”。为什么?因为你把感受的门打开了,你用感受来引导你的生命。你只要重视感受,你就被业力牵着走。
  
  法身菩萨把感受的门关掉了,他打开的是什么?打开的是菩提的愿力,他把人生当历练。所以他的话就说出来,“我不爱身命,但惜无上道。我等于来世,护持佛所嘱”。生命的痛苦也好,死亡也好,他根本不当一回事,他只在乎理想的实践。这个是法身菩萨心中的想法。
  
  我们看第三段的总结。
  
  世尊自当知浊世恶比丘
  
  不知佛方便随宜所说法
  
  恶口而颦蹙数数见摈出
  
  远离于塔寺如是等众恶
  
  念佛告敕故皆当忍是事
  
  “世尊自当知”,讲完以后就向佛陀白告说,您老人家心中应该能够证知,在未来的五浊恶世当中,有很多在家出家的弟子,“不知佛方便,随宜所说法”。当他修布施、修持戒的时候,他可能只是想到布施本身所带给他的功德相——布施成就富贵的果报,持戒成就尊贵的果报,所以他会把重点放在果报。他不会想说,哦,佛陀让我们修布施是要我们成佛的,持戒是让我们透过持戒来改变我们内心的世界,他不会这样想。他不知道佛陀施设权法方便的目的只是怎么样呢?只是随众生的根机产生的调伏跟引导。所以,他们对权法产生执著以后,对于佛陀的真实法,就执权而毁谤真实。这就产生恶口的诽谤,乃至于颦蹙。颦蹙,这个人稍微好一点,他嘴巴不开口,但是心里不高兴,就皱眉头。乃至于“数数见摈出”,就把这个如法的法师摈出僧团之外,使令这些弘法的法师远离于塔庙。
  
  面对以上如是等众多的过失,我们作为一个弘法的法师怎么办呢?“念佛告敕故,皆当忍是事。”所以,我们看到法身菩萨在面对逆境的时候,他很单纯,就是两个理由。就是说,欸,你遇到了伤害,你怎么面对?我用两个理由就可以了:第一个,我忆念佛陀的教诲,佛陀要我这样做我就这样做;第二个,忆念我的菩提愿力,我是为什么而来到这个世间的。因为法身菩萨他把感受给收起来了。
  
  感受问题有多大?受,第二个产生想,感受刺激你的时候,你就开始胡思乱想。然后呢?然后产生行,就开始执著了,我应该怎么样、应该怎么样。所以,感受是开启了我们整个烦恼业力的大门。法身菩萨没有这个问题,他把这个感受给收了。感受一关,思想也关掉,执著也关掉了。那么打开的是什么?打开的是菩提愿力。
  
  所以,对法身菩萨来说,面对逆境讲一句话就讲完了,只看他要不要接受。他有能力坚持下去,不过,既然度化众生,他也可以选择到其他的好度的地方去,他也可以,反正菩提愿没有特定的目标。但是释迦牟尼佛希望他们在娑婆世界,这个理由就够了。就是说,我可以不来的,十方世界这么多!但是,既然佛陀要我们来,那我二话不说,敬顺佛教,我们就来了。就是这么一个情况。所以,法身菩萨对待逆境是相对容易的。
  
  那如果是凡位菩萨呢?凡位菩萨就看了,佛陀有另外的方法面对这个逆境。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我的恐怖猛鬼楼 夏日赞歌 剑道第一棺 为了长生,我挖自家祖坟 修行,从变成反派开始 谁与争锋 最强末日系统 三国之无赖兵王 了不起的盖慈比 仙尊天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