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6章 攻打远东 (第1/2页)
“当然,末代帝王绝非有能君主,可以说他有志有气、恪尽职守、兢兢业业,但不能说他拥有不俗的执政能力,历史上很少会有完美的君主,根据史料记载,虽然他有着挽救这山河锦绣的决心,可却在诸多决策上刚愎自用、犹豫不决。”
“比如在与建奴的战和问题上摇摆不明,既想通过议和的方式缓解军事压力,又担心背上卖国骂名,如此犹犹豫豫,岂是能君?”
“议和可短暂休养生息,开战可殊死一搏,可二者他迟迟不肯做出最终决定,使得错失良机,让局势越发严峻,没有君王该有的果断决策魄力,亦在关键时刻畏首畏尾,错失诸多扭转乾坤、定鼎山河之机,辜负我朝历代帝王期望。”
陆煊认为,评价历史人物应该有客观性。
好的该提,不好的也该提。
不可能因为崇祯皇帝朱由检硬气,就只说夸赞他的话,那样和后世网络上的‘历史粉丝群体’又有什么区别呢?
刘邦的脸色颤了颤,心中五味杂陈。
恨铁不成钢的愤怒、痛心疾首的悲叹、感叹君主末路的无奈、寄予厚望的惋惜,种种情绪汹涌而出。
他实在没有想过,巍巍大汉,王朝末年会发生此等之事!
他这一生南征北战,历经了风风雨雨、踏过了尸山血海,终究创建了这昭昭大汉,他能理解王朝覆灭乃历史更迭的不朽规律,但却无法接受是以这种方式覆灭的。
这个末代皇帝,难道就没有他这位祖上的魄力和决断么?为何面对异族还要如此犹豫不决?
要不就打。
要不就和。
国之大事,不可不慎,但也不可拖缓。
刘邦感到些许的愤怒,觉得这末代皇帝有些太不争气了,但想了想,又感到痛心疾首,久久叹息不停。
他能从陆煊的话中感受出来,这位末代皇帝在位期间,确实是想做一位有为君王,呕心沥血、殚精竭虑,试图挽救苍生于水火、试图拯救江山于飘摇。
可这子孙的努力却并未换来想要的结果,最终无力回天。
陆煊的话,让刘邦有着一定的感同身受,如此拼命的努力,却依旧无法阻止王朝灭亡,恐怕末代皇帝的感受也是痛苦的吧。
但想一想,这种局势确实太难了。
于废墟之上,重新屹立起新的琼楼玉宇,这并非难事。
可想将漫天废墟灰烬,重新凝聚成为巍峨殿阁,这远远要比重新打造一座宫殿难的多。
后者,是前者困难程度的十倍、百倍。
从陆煊的话中能感受出来,汉朝末年的各种问题实在太多了,内忧外患、农民起义、异族崛起、土地兼并、连年战争、官员腐败、财政困难、党争问题,这么多问题单独一个都是大事,更何况如此多的问题堆砌在一起,再加上君王有志却无能,江山岂能不飘摇坍塌?
刘邦明白,即使自己身处于这位末代子孙的位置,也未必能轻松化解这些危机、应对如此艰难的局势,刘邦感到深深的无奈感,听着末代皇帝自缢而死,刘邦也感叹着命运的无常。
“唉。”刘邦叹了口气,他发现自从陆煊来到这里后,他叹气的次数简直比以前要多得多,从小到大刘邦都是一个乐观、豁达的人,从来不被眼前事所困扰、烦闷,吃完就睡,睡完就吃,能活一天是一天,能潇洒就尽情的享受人生。
甚至当了皇帝后,面对诸多事情,刘邦也没有如此这般忧愁。
可现在他却多愁善感,从刚开始的担忧吕稚的身体、刘盈的身体,到老四刘恒的处理问题,韩信未来的造反问题,张良、萧何的处理问题,等等等等,太多太多了,简直数不过来。
他这是怎么了?
难道,当初那逍遥自在的沛县刘季,那个起义时被尊为沛公的刘邦,击败项羽时意气风发的天子刘邦,已经消失了吧?
“房叔你总是叹气什么,难道也是忧愁我朝的未来么?”
“别想这么多了。”
“我是后世人,拥有先进的思想,熟悉整个王朝的历史,同时因为我的到来,太子的病情将会治愈好,那么未来皇室是太子这一脉的,而非老四燕王这一脉的。”
“或许,太子这一脉的后代子嗣未必能比得上燕王这一脉。”
“可我会在有生之年,为陛下提出各个朝代遇到困难的解决方法,尽可能的让王朝延续,同时也会想办法让时代发展,开发出新的武器。”
“这个时代,将会因为我的到来而改变!”
陆煊加重语气道。
刘邦闻言,目光闪了闪。
是啊。
这是原本要发生的历史,可因陆煊的到来,历史必将发生改变。
历史是洪流大势,他记得当初有人和他说过,历史大势并非会因为单独一个人而改变,但他认为这句话是错的。
历史大势,总是会因为这个时代最闪耀的一个人,或者一群人而改变。
若非他刘邦击败项羽统一天下,那么项羽将会继续进行分封制度,又何尝来的汉朝?
或者说,没有他刘邦,会有陈邦、王邦,总会有人击败项羽建立新的大一统王朝的,可他们的历史又怎会和汉朝的完全相同?
历史是因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人,而发生无法想象的改变,项羽是这种人,他刘邦是这种人,而陆煊也将是这种人。
“我受教了。”
刘邦起身行礼,然后向着陆煊重重一躬。
或许陆煊论各种能力不如他的臣子们,可陆煊的思想确实让他感觉到了新的光亮,这值得他一拜。
“房叔不用这么客气。”陆煊看不到外面的景象,也察觉不到房叔对着自己行大礼,只是感觉马车微微晃了一下,或许是这段路并不是很好走的原因吧。
“房叔我有些饿了,也有点渴了。”
说了这么多,陆煊感觉口舌干燥,再加上算算时间也确实是该吃饭了。
他后世人的习惯并没有改变,据说古人都是一日两餐的,而他依旧一日三餐,总感觉若是少吃一顿的话,会少点什么。
而房叔他们也很惯着自己,每天都供给自己三顿吃食。
“好,我这就令人去给你准备饭食。”刘邦也感到有些饿了,肚子咕噜噜的叫,他刚准备离开车内,忽然想到什么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