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卷:在外而安 第510章 新式教育(四) (第1/2页)
王允老大人这次真是豁出去了,他在连夜草拟的恢复科考方案中,提议在院试、乡试、会试乃至殿试阶段,都要考查数理知识,差点没把新民帝周进下了一大跳。
“这个王首辅,真是吃了熊心豹子胆,也不怕步子迈得太大扯着蛋?”
扪心自问,就算是新民帝周进自己,他纵使有改革科考之意,但也没有胆魄采用这么激烈的措施,一下子把数理知识推到和八股制艺并驾齐驱的高度。
这要是传出去了,那些一辈子皓首穷经、只知道之乎者也的读书人,还不气得要跳脚?
纵使周进也知道,秀才造反,十年不成,读书人的反对并不能改变什么,但天下初定,还是尽量应当稳妥一些才行啊。
“传内阁首辅王允老大人。”周进下令道。
但宫里的女官贾探春,却在这个关键时候,向周进撒起娇来了。
“哎哟,这几天我到处奔走,连歇一会儿的功夫都没有,你好歹让我歇一歇。”贾探春娇笑道。
宫里不设太监,像这些向外传令之类的事情,便由女官们充当。在这些女官们当中,贾探春表现得最为积极,但不知为何,今天她竟然一反常态,开始学会推搪了。
这还了得?
周进抱住贾探春的柔美身子,本想将她就地正法,欺负她一回,但奈何体力不济,很快输得一败涂地。
贾探春虽然感觉有些意犹未尽,但终归捞到了一些甜头,宫里头貌美妇人众多,摊到各人侍寝的机会,却是少之又少,她能获得一次意外偷腥的机会,已经算是撞上大运了。
像海兰珠、王熙凤那些人,因为年纪大了,早就没有了侍寝机会了。
“要是能再怀上一个孩子就好了。”贾探春一边整理衣裳,一边想着心事。
周进对她的宠爱,像是给贾探春打了一记强心针一般,她很快精神抖数,眉开眼笑地外出传令了。
次日上午,王允老大人身着一袭黑色朝服,迈着沉稳的步伐,神色凝重地踏入宫门。他身形虽略显佝偻,却透着一股历经岁月沉淀的威严与从容。每一步都踏得坚实有力,那是在官场摸爬滚打数十载所练就的沉稳。
沿着熟悉的路径前行,王允的目光不经意间扫过宫墙,墙上的砖石在岁月的侵蚀下显得斑驳陈旧,仿佛在默默诉说着往昔的风云变幻。他心中感慨万千,这宫中的一草一木、一砖一瓦,都承载着他无数的回忆,见证了他从意气风发的议政院院长,到转岗为内阁首辅后的艰辛历程。
“王大人,陛下已在御书房等候多时了。”一个女官的声音从前方传来,打断了王允的思绪。他微微点头,加快了脚步。
来到御书房前,王允整了整衣冠,深吸一口气,然后上前叩门。“陛下,老臣王允求见。”他的声音洪亮而清晰,带着几分恭敬。
“王首辅,快请进!”屋内传来周进亲切的声音。
王允推开门,步入御书房内。只见周进早已从龙椅上起身,快步迎了过来。“王首辅,今日劳你前来,实在是有要事相商。”周进满脸笑意,眼神中充满了敬重。
王允连忙跪地行礼:“陛下折煞老臣了,为陛下分忧,是老臣分内之事。”
周进急忙伸手扶起王允,说道:“王首辅,你乃百官之首,为我朝的江山社稷立下了汗马功劳。如今你年事已高,还不辞辛劳地为朕出谋划策,朕感激不尽。以后在朕面前,不必行此大礼。”
说罢,周进亲自为王允搬来一把椅子,示意他坐下。王允受宠若惊,推辞再三,才在椅子上坐下。
周进回到龙椅旁,坐定后,目光殷切地看着王允,说道:“王首辅,那份恢复科考的草案,我已经看过了。你在科举考试所有阶段,都加入数理知识的考查,就不怕全天下的读书人,都痛骂你一顿吗?”
王允心中暗自苦笑,他已然年迈,这内阁首辅的位置确实也坐不了多久了。等到张安世从蜀地归来,这首辅之位恐怕就得拱手相让了。
不过,他转念一想,现在读书人骂得越凶,皇上心中对自己的歉疚便会越深。这份亏欠,若能荫庇到儿子王成学身上,那儿子未来几十年的官场之路,便能顺遂无忧了。
于是,王允挺直了脊梁,神色坚定,朗声道:“陛下,臣深知此举或有争议,但‘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避趋之’。如今时代不同往昔,数理知识于国家发展至关重要。科举乃选拔人才之途,若不与时俱进,国家如何强盛?臣愿为革新之举承担一切后果。”
周进听了,眼中闪过一丝动容,他微微点头,道:“王首辅忠心可鉴。既如此,朕同意将你的恢复科考草案,交由内阁成员集体审议。若内阁会议通过,再递交议政院表决也不迟。”
消息传出,内阁之中顿时炸开了锅。当那份恢复科考的草案摆在内阁大臣们的案前时,争议声便此起彼伏。
赞同者认为,时代在变,国家需要新型人才,数理知识的加入是顺应潮流;而反对者则大多是守旧派,他们觉得科举传承多年,怎能轻易更改,这数理知识掺杂其中,简直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。
守旧派的几位大臣,私下里频繁聚会,商议着如何阻止这份草案通过。他们深知,直接在内阁会议上反对,未必能成功,毕竟皇上似乎对这草案也有几分支持。
于是,他们想出了一个计策,在一次内阁会议上,国子监祭酒张应华站了出来,义正言辞地说道:“诸位大人,朝廷重大事项,关乎天下万民。科举之事,更是与无数读书人息息相关。如此重要的草案,不应仅由我们十几位内阁大臣决定,理应向民众公布,征询广大读书人的意见。”
此言一出,不少大臣纷纷点头。王允即便身为内阁首辅,此时也难以反驳。他心中明白,这是守旧派的一招棋,但众意难违,他也只能无奈同意。
很快,这份草案便传遍了大街小巷。各大报刊如获至宝,连篇累牍地对此进行报道。
然而,出乎意料的是,舆论几乎一边倒地反对。报刊上收集刊发了大量读书人的反对声音,那些言辞激烈的文章,一篇接着一篇,仿佛要将这份草案彻底淹没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